欧洲巴尔干三国旅游攻略最新中文版-巴尔干在哪个国家
巴尔干战争
传说,在古希腊有一位擅长弹竖琴的女子,名字叫做琴,她对竖琴的演奏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就连各位古希腊众神也被她的琴声倾倒。国王知道了以后,就派人去请琴来宫中演奏。但使者高傲的态度惹怒了琴,她拒绝了国王,还让使者回去传话,说她永远不会为这样一个傲慢无礼的人演奏竖琴。
国王听了使者的禀报之后并没有生气,只是会心一笑,让使者下去休息。当侍从走进国王的卧室时,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这个消息很快在皇宫里传开了,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人因此显得慌乱,也没有人焦急的要去寻找失踪的国王——恰恰相反,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的国王去了哪里。
国王在清晨悄悄地离开了皇宫,去寻找那个“胆敢”说自己傲慢无礼的女琴师。走出皇宫不久,国王就听到了一阵仿佛来自天堂的琴声,他下意识地向声音的源头走去。在一棵橄榄树下,国王看到了一位正在弹奏竖琴的女子。
她侧着头,长发像瀑布一样垂下来,她的脑袋微微摇晃着,似乎在配合琴弦上飞舞的手指,她那双洁白无瑕的手似乎是世界上最美的玉石,而从她指尖流出的那抹蜿蜒的琴声,让年轻的国王闻到了一股似乎比所有香料都要美妙的味道……他迷失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中,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那位美丽的仿佛有些不真实的女子。
琴声突然戛然而止,心有感应的女子抬起头,看向这位不速之客。下一刻,时间仿佛凝滞了,两位一见钟情的年轻人无言的看着彼此,仿佛其他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琴和国王在人民的祝福声中结为夫妇,但他们的幸福生活还没来得及开始就结束了——传讯的士兵带来了邻国宣战的消息,年轻的国王在新婚之夜告别妻子,骑马奔赴战场。几个月后,国王战的消息传来,新任王后拿起竖琴,用激扬的琴声带领士兵打赢了战争。
只是自己心爱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琴会在每天晚上对着繁星拨动琴弦,诉说无尽的相思。第二天早上,她会将花园里的露珠小心翼翼地收集在一起——她知道那是他对她的回答。
琴的手从竖琴上无力地落下,人们埋葬了她。当悲痛的侍女将那瓶露珠洒在琴的墓地上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那些露珠源源不断的汇集,最终变成了一望无垠的大海,人们称之为爱琴海。
爱琴海位于地中海东侧,优美的风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不过,爱琴海也是一处战略要地——她是黑海前往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必经之地,也是连结亚、欧、非三洲的重要海域。在爱琴海北边的巴尔干半岛上,没有凄美的爱情传说,有的只是几个世纪断断续续的战争,和战争间隙思考着如何复仇的人们。
巴尔干半岛面积不大,但却拥有超过20个民族,他们虽然语言大致相同,但却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各族混居的城市中,有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穆斯林人、斯拉夫人、土耳其人、犹太人等,他们的信仰有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他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好的生活条件,经过时间的打磨,邻里间的日常摩擦演变成,最后导致了冲突的爆发。
除了内斗,巴尔干半岛人民还长期受到外国侵略者的欺压。对于亚欧地区的大国来说,作为交通要道的巴尔干往往是其对外扩张的必争之地,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都曾征服过这一地区,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统治甚至长达五百余年。
从14世纪奥斯曼军队踏足巴尔干开始,这一地区的人民就生活在残暴的军事统治之下。作为外来民族,土耳其人毫不掩饰地对巴尔干人民进行剥削和压榨。他们不但强迫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改信伊斯兰教,当发生战争时,他们还会强行掳走巴尔干人民,逼迫他们在战场上充当炮灰。在这样冷酷无情的统治下,巴尔干半岛的人民对奥斯曼帝国毫无归属感,他们不懈地和土耳其人进行着反抗侵略的斗争。
巴尔干同盟
17世纪起,奥斯曼帝国开始由盛转衰。具有中世纪色彩的、政教合一式的社会制度,让奥斯曼帝国丧失了科技革新的动力,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相继进行了军事革命,这让土耳其军队的武器水平逐渐落于下风。
政治上的顽疾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显现,高层的权利斗争引发了奥斯曼帝国的内乱,造成帝国元气大伤,中央政府再也无法对庞大的版图进行有效地管控。到了18世纪,随着英、法和奥匈帝国的崛起,奥斯曼土耳其的疆域开始被蚕食瓜分。首先是奥匈帝国占据了巴尔干半岛北部地区,然后是埃及、利比亚等北非国家落入英法手中,成为其殖民地。对此,土耳其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昔日横跨亚、非、欧的帝国版图不断缩水。
穷则思变,不愿在瓜分中慢性亡的奥斯曼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但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各种社会问题已经让这个国家积重难返,为了苟延残喘,奥斯曼帝国不得不选择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妥协,允许一些国家宣布独立。
到了19世纪,民族主义的出现,激发了巴尔干半岛人民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开始形成,为了谋求独立,巴尔干各族开始团结起来,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878年,在俄土战争中失败的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承认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保加利亚的独立。
1911年,实现统一后的意大利亟需向地中海沿岸扩张殖民,虚有其表的土耳其成了最理想的掠夺对象,意土战争爆发。在意大利人的设想中,在巨大的军事实力对比下,这场战争应该很快就能结束,但土耳其人在北非的抵抗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为了加快战争进程,意大利蓄意煽动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民族情绪,这使得半岛反土情绪空前高涨。
1912年3月13日,经过数次磋商,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签订同盟条约,规定两国将互相保护对方的领土完整,当一国遭遇战争时,另一国将毫无保留地予以帮助。该条约实际上针对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和对巴尔干北部虎视眈眈的奥匈帝国。
保加利亚和希腊签订防御同盟条约,规定当任意一方遭到奥斯曼土耳其进攻时,另外一方将不遗余力的进行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援助。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又和黑山签订了同盟条约,巴尔干同盟正式形成。
巴尔干同盟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抗南面的奥斯曼帝国,从而使各国取得彻底的独立地位,但由于巴尔干地区的特殊性,同盟在成立过程中受到了英国、法国和沙皇俄国的影响,这就导致各个心怀野心的大国掺杂其中,使局势变得复杂起来。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10月8日,与奥斯曼土耳其疆域相邻的黑山第一个对土耳其宣战,随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三国也陆续对土耳其发出态度强硬外交通牒,要求其所有军队撤出巴尔干半岛。土耳其自然不甘心就此将巴尔干拱手让人,他们拒绝了最后通牒,开始在国内进行战争准备。
1912年10月18日,面对土耳其的强硬态度,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相继对土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按照巴尔干同盟的部署,战争将在南北两线发起。北线,保加利亚将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的兵力进攻,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军队将与驻守在马其顿的奥斯曼军队开战;南线,希腊海军将在爱琴海海域对奥斯曼海军发起进攻,保证巴尔干同盟的制海权。
10月22日,巴尔干同盟北线军队正式对土军发起进攻。在当时,土军无论在兵员数量和素质还是武器装备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盟国军队,再加上同盟国军队在民族独立口号的加持下士气高涨,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仅22-24日三天时间里,就击溃了土耳其驻扎在巴尔干半岛的第一、三、四军。
北线部队对土耳其马其顿集团军发起最后攻势,将该军团彻底打垮,北线战斗宣告胜利。
与此同时,南线的希腊海军对土耳其海军发起了爱琴海战役,经过激烈的战斗,希腊海军成功封锁了土耳其海军的出海口达达尼尔海峡,南线战斗也取得了胜利。1912年11月28日,在巴尔干同盟的要求下,土耳其被迫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同盟国军队乘胜进军,兵锋直指伊斯坦布尔。
然而,在巴尔干有各种利益纠葛的列强却不愿意让同盟国继续扩大战果。在沙俄看来,一个孱弱的土耳其比一个掉的土耳其更有利于其在黑海出海口问题上的谈判;德奥两国从同盟国阵营的角度出发,也不希望属于协约国阵营的希腊和塞尔维亚在战争中变得更加强大。因此,在俄德奥三国的牵头下,巴尔干同盟不情不愿地和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议。
战争失败的消息传到土耳其以后,引起了全社会对政府的不满,1913年1月23日,青年土耳其党发动政变,建立了新政权,同时宣布拒绝接受由原政府和巴尔干同盟各国达成的和平协议。此举再次点燃了战火,经过两个月的抵抗,新成立的土耳其政权不得不再次接受失败,双方在伦敦重新签订了合约,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土耳其失去了除伊斯坦布尔附近之外的所有欧洲领土。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民族,通过这次战争,巴尔干半岛人民彻底赶走了压迫他们长达五百年的土耳其人,结束了被外族统治的历史。巴尔干各族人民开始具有成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这也为日后地区矛盾的激化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以后,巴尔干同盟各国代表齐聚伦敦,商议领土分配问题。这本该是一场其乐融融的“分赃大会”,但由于各国无法在土耳其留下的土地分割问题上达成一致,再加上德奥两国从中作梗,使此次会议进展十分艰难。
保加利亚是巴尔干同盟的主要发起国,也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投入最多的国家,因此保加利亚认为,整个马其顿地区都应该成为其领土。这一提议引起了塞尔维亚的反对。塞尔维亚地处巴尔干中部,西边的克罗地亚占据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大部分港口,因此,塞尔维亚希望通过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从南面的马其顿地区获得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与马其顿南部接壤的希腊则希望得到与马其顿相邻的南部部分领土。
由于与会各国互不相让,伦敦会谈上火星四溅,始终无法达成让各方都较为满意的结果。最终,在各国的调解下,巴尔干同盟四国签订了《伦敦和约》,规定土耳其被占领土地和爱琴海岛屿的划分由英法俄德奥等列强来划定。
土耳其的失败让同盟国阵营在巴尔干地区的控制力急剧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利用巴尔干同盟国在伦敦会议上的矛盾,有意煽动各国反目,最终导致了巴尔干同盟国的分裂。
由于保加利亚在领土问题上的强势,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私下结成同盟,准备反对保加利亚,想从中分一杯羹的罗马尼亚在得到消息以后,也加入了秘密同盟。另一边,保加利亚也没有坐以待毙,从奥匈帝国那里要来了战争贷款,暗中进行战前准备。
保加利亚对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发起突袭,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作为巴尔干同盟的发起国,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保加利亚却在此次战争中众叛亲离,战争爆发以后,暗中与两国结盟的罗马尼亚加入塞希阵营,随后黑山也对保加利亚宣战。刚刚被赶出巴尔干半岛的土耳其人见有机可乘,也宣布对保加利亚开战,保加利亚在巴尔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站在保加利亚身后的奥匈帝国,本来准备遵守约定,出兵帮助保军进攻塞尔维亚。但是站在奥匈帝国身后的德国认为,一旦奥匈帝国出兵,那么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很可能演变成为世界大战,而此时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阵营还没有做好充足的战争准备,因此不允许奥匈帝国参战。至此,保加利亚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面对实力强大的五国联军,保加利亚被迫投降,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8月10日,各国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签订合约,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保加利亚失去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的大部分土地,塞尔维亚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亚得里亚海入海口,希腊除了马其顿南部以外,还得到了克里特岛等地区,罗马尼亚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南多布罗加。作为战胜国,黑山和奥斯曼也得到了部分领土。
战后格局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由“分赃不均”引起的战争,它不再具有民族解放的正面性,反而加剧了巴尔干半岛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这次战争让罗马尼亚和黑山加入了协约国阵营,同时将保加利亚推向了与其对立的同盟国阵营。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最大获益者是塞尔维亚,此战过后,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在民族主义的催化下,一种“大塞尔维亚”的思潮开始在塞族人中广为传播,这让塞族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们产生了更大的冲突,也与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的企图相抵触,奥塞冲突最终演变为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欧洲旅游有哪些地方必须去
以下是一些消费不高且免签的国家,适合旅行:
1. 突尼斯:突尼斯位于北非,拥有美丽的海滩、古老的城市和神秘的沙漠。突尼斯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政策,可停留90天。
2. 摩洛哥: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拥有迷人的海滨、壮观的古城和独特的文化。摩洛哥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政策,可停留90天。
3. 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位于欧洲东南部,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城堡和多元的文化。塞尔维亚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政策,可停留30天。
4. 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东南部,拥有美丽的海滩、古老的城市和独特的文化。阿尔巴尼亚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政策,可停留90天。
5. 波黑:波黑位于欧洲东南部,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城堡和多元的文化。波黑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政策,可停留90天。
6. 塞舌尔:塞舌尔位于印度洋西南部,拥有美丽的海滩、独特的动植物和豪华的度假村。塞舌尔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政策,可停留30天。
7. 黑山:黑山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拥有美丽的海滩、古老的城市和独特的文化。黑山对中国公民实行有条件免签政策,需持有多次有效申根签证或C类美国、英国、加拿大签证。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上国家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政策,但具体的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建议在出行前查询最新的政策信息。同时,在前往这些国家旅行时,也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来源于百度知道,侵删
介绍一下巴尔干半岛及其中国家的发展历程
欧洲小国林立,很多国家面积并不大,风景却各有特色,而且景点之间距离并不太远,所以时间充足的情况可以一一游历,但是说到必须要去的一些景点,我认为还是绕不开以下这些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啦。
1、意大利
古城罗马,工业城市米兰,比萨斜塔,西西里岛的风情,水城威尼斯,佛罗伦萨的雕刻和绘画,无一不让人流连往返。 意大利不仅人文历史悠久,更是购物者的天堂,商品种类多、品牌齐全,购物区域集中,游客可以边参观旅游景点边购物。
2、法国
法国巴黎是闻名世界的浪漫之都,罗浮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都赫赫有名。法式大餐也扬名于世界美食界,松露小羊排配上红酒,足以让你细细品味出塞纳河畔的美妙。
3、奥地利
音乐之都维也纳,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美称,建筑优美古典,还有萨尔斯堡,是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的故乡,最出名的是它的音乐节,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前往。
4、瑞士、挪威
地处于欧洲大陆的北部,属于高度发达国家,然而最有名的还是他们的自然风光,挪威的极光、峡湾、瀑布,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如画的大草原、澄澈的湖泊,还有非常有特色的节目活动,如每年数百场计的音乐节。
5、荷兰
阿姆斯特丹,开放和包容是它的代名词,它有着美丽的风车、醉人的郁金香、香醇的奶酪、前卫的艺术家,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吸引着无数好奇的游客。
请问大家:飞行模拟游戏,最好玩的开车、开飞机游戏,有哪些
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位于南欧东部。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南滨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东南隔黑海与亚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萨瓦河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积约50.5万平方千米。包括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等国家的全部国土,以及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与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地形以山地为主。半岛西部有迪纳拉-品都斯山脉,中东部有喀尔巴阡-老山(巴尔干)山脉。老山山脉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的延伸,经南斯拉夫东部,横贯保加利亚中部,直临黑海。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是古老的罗多彼山脉和马其顿山丛, 最高峰穆萨拉峰 ,海拔2925米。半岛上平原分布零散,仅萨瓦河、多瑙河、马里查河谷较宽广 。矿产有铜、汞、铬、铅、锌 、石油以及铁、煤等。半岛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型气候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半岛内部属温和大陆性气候 ,夏热冬冷。除多瑙河、萨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 。较大湖泊有斯库台湖、奥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 。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广,在石灰岩区有红色石灰土。
巴尔干半岛历史悠久,南部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世纪以后,曾先后被罗马、拜占庭、奥斯曼等帝国所统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500余年,其间半岛人民曾进行了一系列反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从19世纪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里亚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主要战争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两次俄土战争,1912~1913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战争使半岛各国的对立及列强间的矛盾加剧,于1914年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半岛各国都被卷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半岛曾被德、意法西斯占领,各国都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战后半岛诸国建有多处军事基地。海军基地有:南斯拉夫的斯普利特、科托尔湾;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发罗拉;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布尔加斯;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希腊的比雷埃夫斯、塞萨洛尼基。空军基地有: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保加利亚的索非亚、托尔布欣;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尼什、斯科普里等。
其中国家介绍:罗马:
意大利首都、第一大城。位于台伯河下游平原,东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市区跨台伯河两岸,架有桥梁24座。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83万(1989)。古代罗马的发源地。约公元前二千年初,罗马人从东北移居于此。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纪筑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罗马城。公元756-1870年为教皇国的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后成为意大利首都(教皇国退至梵蒂冈)。工业有食品、纺织、机械、印刷、化工、电子和塑料等。意大利**工业的主要中心。西北沿海的奇维塔韦基亚为其主要港口。世界最著名的游览地之一。占城区面积40%的古罗马城多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如弗拉维安半圆形剧场、科洛西姆大斗兽场、大杂技场、潘提翁神庙、戴克里先公共浴场等)和艺术珍品。城西北的梵蒂冈为罗马教廷所在地。有教堂、宫殿、博物馆、大学(建于1303年)、科学院和图书馆等。
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南北方向有座亚平宁山脉,把意大利半岛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亚平宁山脉旁边,有一条台伯河,罗马位于台伯河流入地中海的海拔最低30公里处。
罗马位于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是一座艺术宝库、文化名城。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也是罗马天主教廷所在地。是意大利占地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城市。罗马是意大利政治、历史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纪20~50年代建成,是拥有摩天大楼的现代花雷锋城市。罗马教廷所在地梵蒂冈位于古城区西北角。罗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这里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精美建筑和艺术精品。
罗马气候温暖,四季鲜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适合出游的季节。罗马气候温暖,四季鲜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适合出游的季节。罗马气候温暖,四季鲜明,春季正是一年。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3年-1992年),历史上的国名,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现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
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主席。二战后,南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系不和,加上铁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和苏联关系破裂,南斯拉夫***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情报局。1949年,情报局公开斥责南斯拉夫“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人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掌握苏联政权后,南苏关系开始改善,并恢复外交关系。以后,南苏关系一直在处于低度水平,南也并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经济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军事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63年南修,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前南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尊重。1974年,再次修,宣布实行“联合劳动”和“代表团制议会”,1980年,铁托逝世后,联邦实行集体领导,各共和国日趋松散,加剧。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和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行政区划: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铁托格勒,现改名为波德戈里查;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包括两个社会主义自治省:
5a. 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纳;
5b. 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诺维萨德;
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首都卢布尔雅那。
在1990年前苏联解体之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及至20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作为国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斯拉夫简史
所谓南斯拉夫,也就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意思。斯拉夫民族最早起源于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东欧地区。公元五至六世纪,部分斯拉夫人开始迁徙到今天的巴尔干半岛,成为今天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马其顿等斯拉夫民族的祖先。到公元九世纪开始形成一些斯拉夫民族国家,如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受拜占庭文化影响较大,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外,大都信奉东正教。
梦想成真 第一南斯拉夫
1398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今天的科索沃地区打败塞尔维亚军队,从而开始了长达500年的对巴尔干地区的统治。1878年,在经过长期反抗斗争后,塞尔维亚、黑山获得了独立。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则处于当时的奥匈帝国统治下。1912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使马其顿摆脱了土耳其的铁蹄。巴尔干开始产生了将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起来的愿望,尤其是已经获得独立的塞尔维亚更是把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作为基本国策。
一战中,塞尔维亚站在协约国一方。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的崩溃,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有了自决的机会;以法国为代表的协约国也主张在巴尔干建立一个强大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对德形成牵制。这样,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的梦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1918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成立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19年的《凡尔塞和约》承认并确定了该王国的主权和边界,是为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国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战火诞生 第二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德意轴心国集团向南斯拉夫王国发动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国军队战败投降,国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国伦敦,第一南斯拉夫沦亡了。
在德国法西斯占领南斯拉夫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领导武装起义,开始了4年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在二战中,南斯拉夫的游击战争是最大的敌后战场,它牵制和消灭了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领导的游击队也发展到了80万人。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亚伊策市召开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以铁托为首的临时政府———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在战后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共和国,剥夺的权利,禁止彼得国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铁托元帅军衔。
1945年5月,在苏联红军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获得解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年中共牺牲了170万人,占当时南斯拉夫人口的11%。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63年的新宪法又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铁托成为终身总统。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黑山6个自治共和国以及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
铁托领导的新南斯拉夫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度,在国际上奉行不结盟政策。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经济上曾获得很大成就,其国民生活水平在东欧一度居于领先水平,由于铁托本人在二战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从苏联集团、也不依附西方集团的不结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国际舞台上也拥有较高的地位。
步履维艰 第三南斯拉夫
由于南斯拉夫各民族曾遭受不同大国的统治,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如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信仰东正教,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信仰天主教,而波黑的穆斯林族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则信仰伊斯兰教,加上各列强历史上出于私利,经常在各民族中进行挑拨、制造争端,使得各民族之间存在不少矛盾。铁托逝世后,这些矛盾开始逐渐激化。
苏联东欧剧变也给南斯拉夫造成了巨大冲击。南斯拉夫统一的核心南共联盟也开始瓦解,各共和国的分离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并逐渐控制了当地的政权。一九九一年,图季曼领导的克罗地亚以及斯洛文尼亚两共和国率先宣布独立。在南斯拉夫日益激化的同时,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和本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决定不再支持南斯拉夫的统一。一九九二年一月,德国率先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独立,整个欧盟也步其后尘。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马其顿宣布独立。一九九二年四月,波黑又宣布独立。
鉴于新的局势,原南斯拉夫仅存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一九九二年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其面积和人口都只有原来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被称为“小南斯拉夫”或“第三南斯拉夫”。新的南联盟在成立伊始即面临困境。波黑爆发了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被西方指责为进行“种族清洗”,受到经济制裁,国内经济日益衰退,外交上也极其困难。
一九九五年八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规模空袭波黑塞族,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一起在美国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波黑内战终于基本平息。之后,西方又利用南联盟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少数民族与塞族之间的冲突,继续对南联盟施压,从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起开始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轰炸,制造了欧洲自二战以来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国旗:蓝、白、红是斯拉夫人喜爱的颜色。三色旗曾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的国旗。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增加一枚黄边红五角星,象征人民自由解放。1992年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重新启用三色旗。
国歌:
《嗨,斯拉夫人》。 由波兰国歌所衍生, 一八三四年所作, 一九四五年正式定为南斯拉夫国歌
国花:
桃花。
说起南斯拉夫,三十岁以上的人也许都会哼上几句“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南斯拉夫影片《桥》曾经风靡一时,印象中那部战争题材的片子有着颇为轻松的风格,其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则有点像咱们的《游击队歌》,表现军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而战的视如归的精神。另一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则使“萨拉热窝”这座南斯拉夫城市在中国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而且,当时南斯拉夫领袖铁托的名字我们也耳熟能详。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是一个国情极其复杂的联邦,其特点可归结为:
一个联邦国家;
二种拼音文字;
三种语言;
四个宗教;
五个主体民族;
六个共和国;
七条边界;
八个***;
九个政府。
这种国情的复杂性本身潜在着难以估量的矛盾,铁托在世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曾为此作了某种安排,但是,愿望不能代替现实,在他身后,矛盾激化,最终不可收拾——结局是南斯拉夫解体,一分为五。
2.现南斯拉夫
国名。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和西北部。南临亚得里亚海,陆疆与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为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 1,057万(1989),主要有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和土耳其人等。通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首都贝尔格莱德。境内多山,山地以北是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摩拉瓦河等,水力资源丰富。全境以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为主,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式气候,比较湿润。年降水量550-750毫米。铜、铅、锌等矿储量丰富,还有煤、铁等。公元六世纪,斯拉夫人开始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七世纪发展为现代南斯拉夫各主要民族的祖先。九世纪起,陆续建立了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各民族的国家。十五世纪起,先后被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崩溃,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1918年12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4月被德、意法西斯占领。1941-1945年进行反法西斯民族。1945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面积合计 25.58万平方公里, 1983年人口2,285万)。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80年以后国内日趋激化,政治动荡,至1990年初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分裂瓦解。1991年6月起原南斯拉夫成员国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4国先后脱离联邦,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了由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新南斯拉夫,定名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业以机器制造、有色金属和冶炼、木材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和烟草等;园艺业和畜牧业较发达。出口农矿产品、船舶、皮革和烟草等。进口矿物燃料、机械、化工产品、钢铁和棉花等。主要城市有尼什、苏博蒂察、克拉古耶伐次、波德戈里察等。
1. 1918-1941
南斯拉夫始於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由塞尔维亚(包含现今马其顿、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三国组成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入。共六国组成。
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改名南斯拉夫王国(Kingdom of Yugoslavia)。
2. 1941-1945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为二次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遭德国、意大利入侵瓜分,南斯拉夫暂时瓦解。
3. 1945-1992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战,铁托领军击退德、义,十一月二十九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Federative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一九六三年四月七日,改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ocialist Federative Republic of Yugoslavia)。南斯拉夫的行政区重划为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六个各自独立的加盟共和国组成。 (就是恢复第一阶段时6 国组成的国家。)
4. 1992-2006
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间,其中斯、克、马、波四国先后独立,南斯拉夫仅剩余黑、塞两加盟国。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国号改为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二○○三年二月四日,重定新宪法改国号为塞尔维亚和黑山(Serbia and Montenegro),「南斯拉夫」一词正式走入历史。二○○六年六月三日,黑山宣布独立,同月五日塞尔维亚亦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解体;蒙、塞两国各自使用自己的国旗,南斯拉夫蓝白红横条三色旗亦成为历史旗帜。
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瓦解。地理上继承它旧时首都贝尔格莱德的现存国家为塞尔维亚。
5. 2008
2008年2月18日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
科索沃已经单方面宣布独立,但是,它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成为一个新的国家。一旦独立的狂喜情绪淡去,科索沃人所面对以及将继续面对的现实痛苦又将重新来袭:科索沃是欧洲最穷的地区之一,腐败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与阿尔巴尼亚合并更是几乎不可能,加入联合国的前景由于俄罗斯等的反对可能遥遥无期。在塞尔维亚,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塞尔维亚的版图就好像诺基亚手机——每年都有更小更新的版本推出。在塞尔维亚,反对科索沃独立的呼声随处可闻。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认为,科索沃很有可能得不到联合国的承认,无法自我管理,依赖于欧洲国家来维持秩序,依靠北约提供武装力量,这些都可能导致科索沃最终成为一个失败的国家。
开车的应该是极品飞车系列,模拟飞行那就是微软模拟飞行,迅雷就有下载地址,一定要下4CD版或是冷锋版的,那才是完整版。战斗类飞行模拟就是LOCK ON,IL2了, lock on贴吧有下载地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