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行指南

珙县悬棺-珙县悬棺2024年最新消息官方

珙县悬棺-珙县悬棺2024年最新消息官方

中国悬棺葬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国,人们都把坟墓称为“阴宅”。在中国南方有一种葬法,根本就没有坟穴,不建阴宅,棺材置于峭壁悬崖边上。现存最早楷书字典《玉篇》编纂者、南朝人顾野王,当年在今福建武夷山看到这样的景观时,惊呼:“地仙之宅,美哉山河,真人世希觏也。”

这种奇怪而又神秘的葬法,棺材不沾泥,现代学者称“悬棺葬”。

(珙县悬棺)

说到悬棺葬,不少网友可能会想到“崖洞葬”(可参阅《绝壁崖墓中棺材是咋弄上去的?有三大“秘法”,但操作细节已失传》诸文)。这两种葬式有共同特征,就是都葬在高山上,都属于“崖葬”。

不同之处是,悬棺葬将葬具安置在悬崖峭壁高处天然浅穴,或人工凿成的石龛内,外面敞开,并不封闭,可以看到。

最具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是将棺材放在悬空的岩壁横木上。

而崖洞葬,是将葬具放入天然或人工开凿的山洞中,洞较深较大,洞口封闭,不希望被人发现和看到。

崖葬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这里是古越人、濮人、巴人、僚人诸民族居息地,所以这是他们的丧葬方式,而不是 *** 。

(珙县悬棺)

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壮族、瑶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还存有此丧俗。

悬棺葬流行跨度非常长,大概相当于从中原商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最早在3500年以上。

如福建武夷山,在九曲溪四曲边上大藏峰的悬崖峭壁上,在4个天然浅洞穴中都有船棺,这些船棺的年代大约距今3770年-3930年,推测是商朝时闽越人的遗存。

2010年,我到悬棺葬较典型的地区——四川的兴文、珙县一带考察,仍能看到不少古棺悬于岩壁上,有的悬棺已坠落,但当时搁置棺材的横木还插在壁孔中,有的棺材早腐烂脱落了,但桩还在。如上罗乐镇的棺材岩,临南广河东岸,岩壁上有插桩置棺遗迹。

(珙县悬棺)

典型的悬棺葬主要流行于四川南部,如今宜宾珙县境内的崖葬,大都是这种葬法。

珙县是中国桩式悬棺最集中的地方,我当时来到现场时,颇为古人的葬法惊叹!

据当地的调查资料,珙县境内现存悬棺共295具,主要集中在洛表镇的麻塘坝一带。麻塘坝有悬棺22处,共228具悬棺。另有遗址1处,岩画22处,共371幅。

我是快过年前去麻塘坝,因为交通不好,我请当地一位用摩托车搭载游人的的哥带我去看了,租了他一天时间,后来还成了朋友。

(悬棺坠落后留下空穴)

这里的峭壁已不再临河。在清朝时,山脚下仍有宽广的河流,俗称螃蟹溪。现在螃蟹溪半年干当年水,夏秋雨量充沛时才会成河。

远处看山不高,但到跟前往上望,就觉得很高了,悬棺多的崖壁上,有密密麻麻的桩孔和棺木落下后仍插在孔中的横木。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的悬棺非常多,该是数以千计。

麻塘坝也因为悬棺多,而成为一个神秘的地方,加上当地自然风光出色,现在开发成了景区,每年都有不少“棺迷”去体验悬棺之妙。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处叫“棺材铺”的悬棺葬区。

(“棺材铺”有悬棺葬区)

棺材铺是麻塘坝东岩第一个岩峰,高不及百米,有悬棺34具,置于高10-40米的岩壁上。其得名就是因为这里棺材多,半山腰有一种天然洞穴,内置古棺29具,堆码整齐如棺材铺,故名。也有说,这里得名“棺材铺”,是因为岩石形状像一口大石棺。

这里的岩石上另有5具木桩式悬棺,周围还有红色岩画14处。

1985年,四川省文管会和珙县文化馆,清理了15具棺材。棺中没有什么值钱的随葬品,主要是丝麻质衣物、钱币、贝饰、竹器及烧料珠子等。

(武夷山悬棺内出土青铜器)

其中有一具棺材非常独特,横切面呈鼓形,体积比其他棺材要大。从此棺材内出土一木制图 形,其形状既像人的指掌,又像火焰,后将这件随葬品取名为“指掌形火焰板”,现存于那里的“僰人悬棺陈列馆”,成为“僰人故里”标志物。这块“火焰板”有什么寓意?难解,至今没有得到合理解释。

除了在壁上打桩孔,在中国悬棺葬中,还有利用山崖天然裂缝,放置横木或板,将棺材置于架上。

这些搁板和横木,俗称“虹桥板”, 早期的棺材有的如船形,又称“架壑船”。如福建武夷山九曲溪大王峰垂直的石隙两壁,就有这样的悬棺。

(江西龙虎山悬棺)

为什么不将棺材葬于地下,而要悬于山壁?说法多了。

一说“成仙”之需要。

山上离仙人居所更近,所以顾野王称悬棺是“地仙之宅”。先人后,将棺材放在悬崖峭壁上,也是满足亡人“后成仙”的愿望。现在不少出现悬棺的地名多带“仙”,应该就是这么回事情。

一说“随山而安”。

农民后“入地而安”,山民没土地,后只好“上山”。山洞、岩穴是山民居所,也是后葬身好地方。

(悬棺——

一说反盗墓。

置于悬崖峭壁,一般人根本上不去。在盗墓事件不时发生的现代,工具很先进,但想盗悬棺不容易。

一说避兽害。

置尸于高处有利遗体保护,避免遭野兽侵害。这就是古人说的——“先人尸骨悬之高山,使 *** 不可侵犯。” 在珙县也有一传说,早先僰人也是土葬,但后来部族不少人得了瘟疫,经仙人指点,改成崖葬,避先人遭兽害,自此部族平安。

一说“求吉”。

(悬棺)

悬在山上为高,悬棺都“高棺”也——谐音“高官”;“棺材”谐音“关财”,放在高处才“关得住财”。清《珙县志》即有关僰人葬俗的说法——“悬棺岩上,子孙显贵”,所以,才将棺葬得高高的。还有一种说法,悬于高处的棺材,越早掉下来越好。元人李京《云南志略》称:“人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坠者为吉。”

一说 *** “阴谋”。

清《珙县志》记载:“前言珙多僰人,汉虽置南广县,而僰人仍杂居其中。六朝唐宋以来, 屡为邑患。相传有罗因者,以僰人尝灭其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其祖父遗骸被风吹散,后嗣俱绝。此挂棺岩之所自也,然亦渺矣。”

(武夷山出土悬棺)

传罗因被僰人灭祖,罗因才使此计,最被剿灭了僰人。

还传,此阴谋是三国时诸葛亮使的计。诸葛亮征南,遭僰人抵抗,使计骗僰人,耗其财富后而灭之。

但是,就算上面的说法都对,为什么悬棺所在的崖壁下面,一定得有江河,要临水呢?有一种解释是受到原始海鸟图腾崇拜的影响,也有说是水上民族的选择。

但我认为,悬棺于崖壁,根本上还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为了亡人安宁!

僰人的僰人悬棺

 关于僰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那是我国四川南部的珙县境内,曾经生活着一支特立独行的少数民族:僰人。

从春秋时期到明代万历年,间长达2000年的岁月里,他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息、繁衍。在春秋时期,他们被称为“僰人野人”,在汉代,被称为“滇僰 、僰僮”,到了明朝则被呼为“ 都掌族”。

然而在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的“僰汉大战”之后,都掌族这个部落从此就神秘地销声匿迹了,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除了高高挂在离地高达百米断壁悬崖上的265具棺材之外,这个民族没有给世界留下任何相关的信息。

“僰人悬棺”是怎么回事?

这些高高在上的“僰人悬棺”,每一副棺材的重量超过千斤,这些棺材都是用质地坚硬的整木雕凿而成。其外形主要有船形和长方形两种。多数选择最为险峻的天然崖石,或人工凿成崖石安放,棺木还裸露在外面;有的在悬崖峭壁上上凿孔,孔中插入木梁,把棺木架在上面。

悬棺离地面高度从数十米到100多米不等,迎着山风凌空俯视着地面,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这些悬棺,已经在空中悬挂了好几百年,经历着世纪风风雨雨的剥蚀,至今还能牢牢地悬空而立。

挂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

现存悬棺最集中的地方是宜宾地区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两处景区。因此麻塘坝亦称僰人沟,距四川省珙县城60公里,岩穴之间现存有悬棺160多具,许多棺木半悬山崖,距地面一般高约25米~50米,最高的有100多米。

而苏麻湾距麻塘坝10多千米,在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48具悬棺,沿着浩浩荡荡的江水,人们在船上就可以看见这些奇特的悬棺。

僰人为何要把棺木高悬于千仞绝壁之上呢?专家们认为,按古僰人的意思,悬棺入云,是吸日月之精气。从科学上来说,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居住在山水之间,他们对山水产生无比崇高的感情,后葬在靠山临水的位置表明亡灵对山的依恋和寄托之情。至于把棺木放得很高,那是因为高处可以防潮保尸,并可以防止人兽的侵扰。

“僰人悬棺”是如何挂上去的呢?

可是所有放置悬棺的地方,上至峰顶、下距空谷,都有数十米到一二百米,而且到处都是异常陡峭的石壁,没路可走。古人是怎样将这些悬棺放置到悬崖峭壁上的呢?对此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解释有“栈道论”和“吊装论”,还有“洪水说”、“隧道说”、“天外来客说”等等,悬棺因此被蒙上了一层异常神秘的色彩。

“栈道论”是一种主流

“栈道论”认为,悬棺是通过修栈道运到悬崖上的洞穴中的。古僰人可能就像今天造房子搭架子那样沿着悬崖向上搭,当搭到洞穴口时便可将棺一层层递上来,直至送入洞中,或者由山顶搭栈道向下直至洞口。证据是现在只要乘竹筏沿九曲而游还可以在两岸的岩壁缝隙处看到一些残存的木料,这就是安置船棺后为确保它的安全而将栈道拆除的遗物。但是存放船棺的悬崖多是单独成峰的,突兀峭拔,崖壁坚硬,由下而上搭架子能搭到数百米谈何容易,特别是在工程技术还极其落后的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就更难实现。“吊装论”认为悬索下柩可以解决千斤之物如何挂上悬崖的问题。

1973年9月,公安部门曾侦破了一起盗悬棺案。两名盗贼供认,他们买了数百千克粗铁丝制成软梯,上端紧绑在岩顶的大树根部,一人把风,一人顺梯而下至洞穴,再设法在崖壁上开辟一条栈道,随后盗棺而出。

有些人因此认为僰人是反其道而行:先找到安葬洞口,在洞口前架设数米长的栈道,棺木在峰顶就地制成,装殓者后吊坠而下至洞口,再由人推进洞去。但人们至今不能断定古人是用什么机械将悬棺放到洞穴里。因为山顶到涧谷一般均有一二百米,鞭长力微,即使百人在峰顶一起用力绞拉辘轳之类的简单机械来吊升岩底的棺木,吊到洞口时也不能放进穴内。

悬棺隐身在云雾缭绕的峭壁之上,充满了永恒的神秘色彩,它作为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奇迹,沉积了往日逝去的回忆。僰人为何悬棺而葬?刀耕火种的年代如何置棺高岸?僰人是怎样消失的?棺上的红色岩画又在讲述什么故事?这些谜还有待今人解答。

我有话要讲

无论是“栈道论”还是“吊装论”,目前都无法证实,没有明确的证据,都是一种猜想而已。因为僰人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性的内容留下,所以什么论都只是一种猜想而已。相信总会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世界上最古老的悬棺是在哪里发现的

“僰人”虽然消亡了,但作为在历史上为西南独立有过重大贡献的民族,中国的历史将会永远保留他们的一席之地。随着繁荣民族文化的滚滚潮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随着“悬棺之谜”这—重大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僰文化旅游的迅速发展,“僰人悬棺”的历史价值显露出来。

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的地方,现已发现悬棺发现悬棺遗址四十一处,计有悬棺二百八十八具。是中国乃至世界悬棺最多的地方。悬棺俗称“挂岩子”。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的葬制,僰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在宜宾地区群居,并建有僰侯国、僰道县。因其剽悍骁勇,为其历代统治者所不容。他们栖身于荒野荆棘之中,有“披荆斩棘”之誉。明代,僰人称“都掌族”。神宗元年( 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率十四万大军将其杀绝。其时,“前军引火炬烧城屯千余,炎焰漫天……赴火坠崖谷者数万……都掌蛮至是尽灭”(《兴文县志》)。

然而,民间传说僰人未被杀绝,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镇压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僰都城九丝城被杀的记述。有人曾在当地访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宁原为酋阿大、阿二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改为何姓。珙县过去曾有明谚“游稞稞(彝族),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至于为什么僰人有悬棺葬俗,《珙县志》记述:“相传有罗因者,因僰人尝其灭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也有人说,是诸葛亮用这个办法消耗僰人的力量。三国时,诸葛亮南征路过僰地受阻。他看到天旱地干,就让人放风说;旱灾是由于僰祖坟风水不好,如将棺材移到悬崖上,来年一定好收成。僰人信以为真,就放下战事,忙着迁坟。诸葛亮趁机离去。不料次年果然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于是,悬棺葬便代代相传下来。但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悬棺如何置于悬崖之上,置于众说纷纭。有说凿岩为路,放棺后又毁掉路;有说先以土填埋崖壁,然后再去土;有说崖顶放绳索;有说搭厢架。究竟如何,仍不得其解。

僰人悬棺主要集中与珙县麻塘坝和苏麻湾俩地,有 200 具左右。放置方法,有凿岩为穴横放者;有凿岩孔嵌木桩,棺木平置桩上者;也有几具并放或叠放者。棺行似船,头大尾小,多为整根楠木挖凿而成。悬棺葬地周围,还有许多僰人岩画。画面、色泽清晰可辨,多为砂彩绘,均用较原始的平涂技法,线条粗犷,形象生动,题材多样。其作用,或为部族徽记,或为安慰亡者,反映了行悬棺者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

“僰人悬棺”到底有哪些千古之谜呢?综合各家之言,主要有六大谜,即族属,年代,为什么行此葬俗,行此葬俗的民族有无后裔,如何将千斤重的棺木置于干仞绝壁之上,悬棺周围绘制岩画的目的和岩画的涵义等等。 有关悬棺葬的族属问题,众说纷纭,争议颇大。就学术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一)僰族 在川南志书和当地居民中,都认为珙县悬棺葬是“僰人”的葬俗,历来都称之为“僰人悬棺”。因为珙县过去为“僰人”聚居地,有“僰道”之称,并且在乾隆《珙县志》中记载:棺木岩,治西南九十里,昔僰酋长于崖端凿石栎钉,置棺其上,崖高百仞”。

(二)僚人 1974年,四川省博物馆在麻塘坝的邓家岩和白马洞取下十具悬棺进行清理发掘,发现有7具尸体上颌侧牙被打掉,而史书上记载僚人有打牙的习俗,于是有人便认定其为僚人。可由于当时清理发掘的其他3具尸体并没有打牙,因此这种说法也很受质疑,难以成为定论。

(三)僰僚同族 有人考证,四川历来是濮人的一个重要居住区,僰人就是濮人,也就是魏晋及其以后的僚人。由于这个民族中一部分居住在都掌地方,以后遂又有都掌人之称,因此认为僰和僚属同族异名。

(四)不是特定民族 另有一种意见认为,行悬棺葬的民族不可能是特定的某一个民族或嫡系的民族群体及其后裔,因为悬棺葬作为一种相似的文化现象,可以由若干不同民族在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的条件下独立发展起来,或者由于文化传播关系而在不同的民族中流传开来。

种种争议没有定论,人们便尊重当地的习惯,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将珙县悬棺称为“僰人悬棺”。

僰人为何悬棺高岩 

僰人为何把棺材置于千仞绝壁之上呢?学术界有五种说法:

(一) 归祖说 太阳徽岩画是僰人图腾崇拜、悬棺归祖的象征。

(二)至孝说 僰人将先人灵柩置于悬崖峭壁,弥高者以为至孝。

(三)保护说 史书记载:先人尸骨悬置高山,使人兽不能侵犯。

(四)游猎说 游猎民族随山而安、沿河而处,生以岩为居址,当以岩为葬所。

(五)显贵说 清《珙县志》有关于僰人“悬葬岩葬,此生高贵”的记载。 僰人是用什么方法将几百斤乃至上千斤重的棺木放在距地面几十到一百多米的悬崖上的呢?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归纳起来主要有垂索说、升置说、扎厢说、栈道说、天梯说、垒土说和水位说等等,而认同者较多的有三种。

(一)垂索说 选定葬址后,由置棺人员腰缠藤索,从峭壁顶部悬吊而下,附于峭壁上,再从下往上凿孔、加桩,然后将空棺木垂吊至选好的位置,放在钉好的木桩上,然后如法炮制,从顶部垂吊尸体、陪葬品及保护尸体不被侵蚀的沙子等放入棺中,最后盖上棺材盖,完成安葬。

(二)升置说 一部分人在山顶上握住藤索的一端,另一端甩下悬崖,先将人工拉至预先选好的地点凿好孔,然后将殓好的棺材拉至孔的上方,再由人工在棺孔上钉上棺桩,随后便将棺材缓缓搁置在棺桩上。

(三)扎厢说 用竹木从悬崖底部开始逐层捆绑搭架,人工抬棺沿厢架而上, 放置棺木至目的地。这种做法似乎简单,但如果放一具棺材搭一次架,则工程量太大,如果搭一次架长期使用,则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这种推测也有勉强之处。 明万历元年后,叙南的僰人大规模减少,至崇祯、顺治年间间或出现在文献记载中,后神秘消失,给人留下了疑问。普遍认为,—场战争应该不至于让一个民族彻底消亡,僰人应有后裔存在。而其后裔的去向,当地流传着以下说法:一是他们改名换姓,不敢承认自己是僰人,也不敢再姓原来的“阿”,于是将“阿”姓“阝”改为“ィ”旁而为“何”姓,当地“何”姓即是僰人后裔;第二种说法,僰人散居于云贵川毗连的大片地区,叙南的僰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现云南横江流域、贵州南盘江流域仍有僰族遗民居住。就是在九丝城陷落之后,也还有不少幸存者,只不过慑于朝廷的镇压,他们不敢再用“僰”的族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罢了。(补充:僰人常用的族名为“都掌”,查文献记载可得,此族名一直至清初仍然在使用)

当代,在云南省丘北县境内发现了僰人的后裔,他们自称“锅泼”、“僰族”,其他民族称他们“海巴族”、“伯族”,1956年划分民族时,将他们归入彝族白彝支系。目前,丘北境内共有僰人1557户6894人,分布在双龙营、舍得、官寨、曰者、腻脚、树皮6个乡(镇)20个村民委员会的44个自然村,其中纯僰人村寨19个。当地僰人说:“我们的祖先,是为了躲避战乱才从‘江外’渡江逃到这里的。 至今他们仍保留着古老的语言和服饰,而且沿袭着古老而神奇的习俗。 布于悬棺四周岩壁上的僰人岩画极富神奇色彩,仅珙县麻塘坝现存就有400幅。这些岩画饱经风雨而不褪色,其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形似而传神,物富于变化和动感。既有体育、狩猎、征战和动物、兵器、车轮、大阳徽等图案,还有不知名的怪兽和一些不规则的几何形图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僰人在悬棺周围画上岩画的目的,也有各种推测,大多数人认为僰人一如汉族和其他统治阶级重视在墓室中做壁画和雕刻一样,其目的不外乎是安慰者,或借此提高者威望以慑服生者,或者作为表示者所属的世族、部落的徽志。那岩画又有什么涵义呢?有人认为是反映僰人生产和生活情景及某些葬仪,如岩画中的铜鼓图案和众多舞蹈、游戏状人物画就是悬棺葬过程中“打鼓路歌,饮宴舞戏”场面真实而生动的反映。也有人认为是反映僰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有祖宗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痕迹。但对于那些奇形怪状、充满神秘色彩的图案,它们又蕴涵什么意义,却无从考究。

珙县景点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魇中便无法逃避悬棺的阴影。有这样一侧铁闻:1933年,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雇用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供考察、展览。未久,两名樵夫均意外惨。翌年,一位大号熊廷权的赈灾的官员,公务之余,到省立二中参观,看了悬棺及棺木中遗骸,又询悉惨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对校长再三进言:“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玩弄?请以礼瘗之”。校长只得将悬棺遗骸归葬。这位熊大人仍难以心安,又颤颤惊惊地写了一篇诔文:“霜凄凄兮露氵襄氵襄,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翳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敬鬼神而远之。

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

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紧傍213国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桥阁、唐开石门道,都无一例外地选择豆沙关作为人滇的门户。“关津枢纽”,“南滇锁钥”,名不虚传。关河北岸,“五尺道”贵迹、石门关古城堡、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昭示着这里曾有过人文蔚起的繁荣。关河南岸,削壁腾立,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内。20世纪30年代调查有棺40多具,此后,或堕落入关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测者破坏,今仍存有10余具。远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的阴影中,尸棺累累,凌空悬置,确实会让人生出许多难以言喻的思绪,臆想出许多神魔怪异的故事,难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人,故称“僰人悬棺”。可靠吗?1932年,几位昭通籍的学人曾对豆沙关悬棺进行考察,据当时留下的考察文字,棺内尸骸的头颅骨较今人硕大,手足骨亦较粗壮,也较长,推测身高在1.8-1.9米间。棺木用整根原木凿空成形,长约2米,高约50厘米,宽约41厘米,棺盖厚约41厘米。按木质纹理,似为杉木,形制古朴。参加考察的周梦云等认为“此物出自上古,绝非数百年前物。何以言之?史称,大禹后,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见诸《孟子》矣。孟子又云: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则委之壑。今查置棺处所,河流下陷,足证当时河水必高,又且两岸多系水造成屋,知为上古大壑,毫无疑问”。同样在1932年前后,一位美国学者对威信长安的悬棺进行考察,也得出与周梦云大致相同的认识。如此说来,“僰人人悬棺”应该成为结论了。不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又对周梦云和美国学者的判断提出质疑: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自春秋以来,或向滇西迁徙,或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过早地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也就是说,僰人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250年以前。其次,如果豆沙关悬棺所在是因河流下陷而成数百米高悬崖,这个过程没有几千年恐怕不能完成。陈一得反诘:历二三千年之长久。“任何坚硬木质,日射水浸,鲜不化为齑粉?”更何言骨骼完整,棺木纹理清晰。不得不承认,陈一得的反诘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查考史籍,较僰人晚近一千多年生活在这一带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殓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元代李京《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纪略》于此均有记述。谁能说悬棺就不会是白僚、仡佬人的作品呢?

悬棺之所以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所谓“千古之谜”,最根本的原因是: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佥载》的书中,提出了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试想,悬棺多在悬崖的半腰,距顶甚远,且多置放于崖部面的凹陷处,怎么“往下放”?在另一本《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标岩际。”说的有些道理,同样以悬棺现场情况参证,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还有一说,即前面提到的周梦云的论证,其可以质疑处已由陈一得先生提出来了。“千古之谜”,有些费解,但费解与神魔不是一回事。

古代先民为什么对悬棺这种葬式兴致盎然,莫不真有什么玄机?说白了让人扫兴。《云南志略》云:“人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不遗余力地爬上去只是为了堕下来,为了尽快地堕下来

僰人悬棺的悬棺之谜

珙县的景点有僰人悬棺、龙抱山、观宝山、蜀南温泉、隘口石坊等。1、僰人悬棺:位于珙县麻塘坝,东西两侧奇峰挺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现存悬棺有160多具。2、龙抱山:位于珙县上罗镇新联村,同僰人悬棺景区毗邻而处,由一条蜿蜒如蛟龙的大峡谷环绕数十座巍峨秀丽的峰峦组成。

珙县的景点有僰人悬棺、龙抱山、观宝山、蜀南温泉、隘口石坊等。

1、僰人悬棺:位于珙县麻塘坝,东西两侧奇峰挺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现存悬棺有160多具。

2、龙抱山:位于珙县上罗镇新联村,同僰人悬棺景区毗邻而处,由一条蜿蜒如蛟龙的大峡谷环绕数十座巍峨秀丽的峰峦组成。

3、观宝山:位于珙县洛表镇,最高峰海拔1270m,林木面积达10700亩,四时风光不同,晨昏景色各异。

4、蜀南温泉:俗称温潭井,始现于1919年,1934年筑池,现今的船形仿古式建筑是1988年建成完工的,内设淋浴室20间,单间盆池26套,男女大浴池各一个,室外温水游泳池一个。

5、隘口石坊:位于珙县玉和苗族乡,是一座节孝坊,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占地八十平方米,米粉石构造,四柱三门,层重式,三重檐,殿式顶,十二鳖角翘首凌空,访上匾额楹联众多,字迹遒劲,被誉为“川南”。

历代僰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于这一带,故遗存的悬棺多,但现在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珙县麻塘坝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在悬崖峭壁上现存悬棺160多具。距麻塘坝10多公里的曹营乡苏麻湾,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悬棺48具。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已成为世界悬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时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 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1935年,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葛卫汉,对中国丰富的丧葬文化非常感兴趣,他打听到,在中国四川的珙县附近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丧葬习俗,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尽管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差一点使这个美国人丢掉性命,但当他真正来到珙县的悬崖边时,还是认为自己不虚此行。葛卫汉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这就是悬棺。珙县的悬棺,几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种悬棺的所有类型。这是珙县悬棺第一次被世界发现,立刻引起了学者们浓厚兴趣,20世纪4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一批批的科学家来到这里,想破解这个千古谜题。科学家们把这里悬棺中的部族称为僰人,并且纷纷猜测,这些僰人究竟到哪里去了,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后代放弃了自己的丧葬习惯呢?这个部族究竟是与其他的民族融合了在一起,还是全部灭亡了呢?

20世纪末,在距离珙县不远的地方,人们发现了明王朝树立的平蛮碑,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但大意还可以勉强辨认,这是明王朝为了夸耀自己消灭僰人所立的丰碑。根据专家们的鉴定,当时僰人的冶炼技术非常低下,他们刚刚从青铜发展到铁器,对于炉温和原材料的控制,还没有完全掌握清楚。这是两个时代的对决,远古与现代,刀枪与火药,胜负其实早已注定了,无论僰人如何勇猛,冷兵器时代的英雄也绝不可能打败装备着大炮的明军。就这样明军依靠着科技上的遥遥领先,最终获得了野蛮的胜利。

面对僰人留下的千古之谜,中国的古建筑学专家和诗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讨悬棺是用什么方法放置到悬崖木桩上的?这种葬俗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什么?众人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从山顶用绳索悬吊下来的,有的认为是采用联桩铺道的方法上去的,放好棺木后再撤去栈道,有的还认为是搭云梯送上去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僰人为何行悬棺葬?元代李京撰写的《云南志略》云:行悬棺葬者,挂得愈高愈吉,以先坠者为吉。这应是僰人行悬棺葬的原因。崔陈多年从事僰文化研究。他说,悬棺置放的方法,学术界存在三种说法,一是垒土造山说,二是栈道说,三是垂吊说。第一种方法,工程量十分浩大,距地面几十米乃至上百米,这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稀少的古代西南地区是不可能的;第二种说法,经过多年考证,在现场没有发现过联桩铺道的桩孔,因此可以排除。唯一可行的应是垂吊法。此次维修,在岩壁上发现绳索勒放的印痕,“从山顶放绳索将棺木吊放置崖壁”的说法得到印证。由此,悬棺之谜可以揭开。僰人消失的原因是,明朝末年,由于明军对川滇少数民族的残酷镇压,人口相对较少的都掌蛮和僰人遭到大量屠杀,僰人为了避祸,便纷纷迁徙他乡,隐姓埋名,与其它民族融合,最终便消失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