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行指南

房山云居寺-房山云居寺石经

房山云居寺-房山云居寺石经

北京房山的云居寺是隋末唐初时期的一个寺院。

云居寺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寺院占地面积0.07平方公里;位于北京市西南部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距市中心70公里,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20世纪40年代毁于日军炮火中,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

云居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居寺、石景山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了具有中国佛教文化特色的宝库;山区云居寺及石经山上的唐代密檐式石塔就属于这种早期的结构形式,矮小的塔基由两层石板相叠而成,很不显眼。

塔楼全部由白色大理石制成,呈四边形,塔楼一层有一个壁龛。壁龛中的雕像具有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是唐代最好的石雕艺术,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观赏价值。

主要景观

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塔已无存。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

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间所建。五塔形成一个整体,为中国金刚宝座塔(五塔)的早期实例。

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和为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为著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云居寺

云居寺北塔因身曾以红色刷饰,又俗称“红塔”。

北京房山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是享誉北方的巨刹,其中的北塔非常著名,是组合式塔的代表作之一,云居寺始建于北齐,隋为智泉寺,其寺位于白带山西峪,依山面水,全寺面向东方,而中轴线上系前低后高,主次分明,而南北两塔分列两侧,使云居寺布局十分独特。

之所以在此选址建寺,是因为附近白带山(现称石径山)系太行山支脉,山上有可用于刻经的石料,而且与北京相去不远,经常能得到皇帝的赏赐,唐太宗李世民之妹金仙公主塔即现存于白带山之巅。

建筑格局

云居寺占地面积约为74亩,建筑依山势而建,全部建筑分为南、中、北三路,主要殿宇全部集中建在中轴线上。中路建筑共有六进殿宇,自山门起有毗卢殿、释迦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及藏经阁和说法堂等。

每座主殿的两侧都建有配殿及配房,形成了一组组封闭的院落,由于地势的起伏,使得每进院落均不在一个水平之上。南路主体建筑有祖师殿和地藏殿,北路主体建筑仅有千佛殿一座,其余均为行宫或寺院用房,行宫共三组,每组均自成一个四合式建筑群体,院内有甬道连通各个建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塔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