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岛乡-菊花岛乡怎么去
觉华岛,在辽宁省葫芦岛市所辖的兴城市菊花岛乡,俗称大海山,在唐宋时代称桃花岛,辽金时代称觉华岛。因岛上盛开野菊花,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改称菊花岛。与古城、温泉并称“兴城三宝”。
觉华岛位于兴城东南10余公里、距海滨浴场9公里的海中,从海滨出发50分钟之后就可以抵达。觉华岛成长葫芦形,面积13.5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198.2米,海岸线长27公里,是渤海湾中最大的岛屿。其面积堪称“北方小澳门”。
宁远大战中的觉华岛
觉华岛早在唐代,已为开发,港口著名,其北边海港,称为靺鞨口,已为岛上要港,出入海岛咽喉。明朝军用粮料,储之海岛,觉华岛成为明军的一个囤积粮料的基地。
孙承宗既经营宁远城之筑城与戍守,又经营觉华岛之囤粮与舟师。明广宁失陷后,御守重在宁远城,粮储则重在觉华岛。觉华岛有一主岛和三小岛——今称磨盘岛、张山岛、阎山岛,共13?5平方公里,其中主岛12?5平方公里。主岛“呈两头宽,中间狭,不规则的葫芦状,孤悬海中”。这座囤粮城,依据踏勘,简述如下:“觉华岛明囤粮城,今存遗址,清晰可见。城呈矩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50米,墙高约10米、底宽约6米。北墙设一门,通城外港口,是为粮料、器械运输之通道;南墙设二门,与‘龙脖’相通,便于岛上往来;东、西墙无门,利于防守。城中有粮囤、料堆及守城官兵营房遗迹,还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排水沟。”
明觉华岛的水师,仍由游击金冠统领。其作用:一是守卫岛上的粮料、器械;二是配合陆师进图恢复辽东失地;三是策应宁远之城守——正如文献记载:“以筑八里者筑宁远之要害,更以守八里之四万当宁远之冲,与觉华岛相犄角。而寇窥城,则岛上之兵,旁出三岔,烧其浮桥,而绕其后,以横击之。”
由上,觉华岛成为明军与后金军的必据必争之地。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击宁远城不下之后,随即进攻觉华岛。时值隆冬,海面冰封,从岸边履冰,可直达岛上。姚抚民等守军,为加强防御,沿岛凿开一道长达15里的冰濠,以阻挡后金骑兵的突入。然而,天气严寒,冰濠凿开,穿而复合。姚抚民等率领官兵,“日夜穿冰,兵皆堕指”。
正月二十六日,后金一面派少部分兵力继续攻打宁远城;一面命大部分骑兵进攻觉华岛。由武讷格率领蒙古骑兵及满洲骑兵,约数万人,由冰上驰攻觉华岛。明军凿冰15里为濠,列阵以车楯卫之。辰时,武讷格统领的后金骑兵,分列12队,武纳格居中,扑向位于岛“龙头”上的囤粮城。岛上明军,“凿冰寒苦,既无盔甲、兵械,又系水手,不能耐战,且以寡不敌众”;不料大雪纷飞,冰濠重新冻合。后金骑兵,履冰驰进,从靺鞨口登岸,攻入囤粮城北门,猛烈厮杀,冲进城中。后金骑兵驰突乱斫(zhuó),岛上水兵阵脚遂乱。后金焚城中囤积粮料,浓烟蔽岛,火光冲天。旋即转攻东山,万骑驰冲;巳时,并攻西山,一路涌杀。后金军的驰突攻杀,受到明守岛官兵的拼抵抗:“且岛中诸将,金冠先,而姚与贤等皆力战而。
此战,明军损失惨重。觉华岛上明军7000余名和商民7000余丁口都被后金军杀戮;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后金军焚烧;主岛作为明朝关外的后勤基地也被后金军摧毁。同时,后金军也付出代价,明统计其亡为269名。此后因毛文龙不顾东江镇已经十分艰危,毅然出击策应袭击后金后方,迫使后金回师沈阳。
菊花岛乡的名胜古迹
菊花岛是辽东湾第一大岛,面积13.5平方公里,距陆地最近7.5公里,距离兴城海滨12.5公里,岛上居民3000多人,设菊花岛乡,隶属于兴城市。 菊花岛长六公里,南北宽1~4公里。岛上东半部山势险峻,多为悬崖峭壁。该岛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游客几十万人次。
菊花岛在唐宋时期曾叫“桃花岛”,元朝时改名为觉华岛。
早在辽金时,该岛就是佛教圣地。辽代名僧觉华大师曾在岛上修建了大龙宫寺,使该岛成为辽代的佛教中心。觉华大师当时被奉为“国师”,该岛因此得名。
1922年,因为岛上遍开菊花,该岛被改名为菊花岛。
“‘菊花岛’这一称呼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觉华岛’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很深的历史人文色彩。”兴城市政府在提议材料中解释,改回觉华岛,希望进一步提升该岛的知名度和历史文化色彩。
菊花岛风光秀丽,有大龙宫寺、石佛寺等名胜古迹。
记者还了解到,菊花岛更名为觉华岛后,原来的菊花岛乡也予以撤销,设立觉华岛乡,另外还设立觉华岛旅游开发区管委会。
哪几种情况地名可更改?
据报道,地名专家薛光认为,根据有关规定,地名一般在三种情况下可以更改:
一是影响历史认知,如“”期间,南京市下关区被更名“东方红区”(现已改回)。
二是影响与邻国关系,如广西镇南关被改名为友谊关。
第三种情况,因原地名不能代表当地的历史地理特性。
如江苏省江阴市马镇是徐霞客的故乡,其后来改名为徐霞客镇,新地名彰显了当地旅游品牌。
但薛光认为,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其管理需坚持积极稳妥的思路,不得轻易更改。
觉华岛之战
明末,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后,觉华岛成为明军对抗后金军的关外粮草基地。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攻宁远(今兴城市)不下,突袭觉华岛。
时值隆冬,经年未封的海面骤然冰封,后金骑兵从岸边履冰,直扑岛上。觉华岛守军沿岛凿开一道长达15里的冰濠以阻敌。然而天气严寒,冰濠凿开后又冻上。天又降下大雪,随后,后金骑兵冲入岛上。
岛上军民1.4万余口都被后金军杀戮,粮草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焚烧,这座明朝关外的后勤基地也被后金军摧毁。
菊花岛,俗称大海山,在唐宋时代称桃花岛,辽金时代称觉华岛,在那里?具体位置。
岛上东半部山势险峻,多为悬崖峭壁,最高峰大架山,海拔198.2米。辽代圆融大师建大龙宫寺后,就称它为觉华岛。明天顺四年(1460年)在此建大悲阁。现除唐王洞和大悲阁外,还有八角井、菩提树、点将台、净水盆、九顶石、渤海观音等名胜古迹。龙头上有明代中年游击祖大寿屯兵时,所筑“营城子遗址”。岛上西半部为丘陵山区,最高峰海拔191.8米。以它为主形成西半部。岭西屯北海沿有石山礁屹立。山南屯海沿山石嶙峋,明暗礁林立,现已开辟成旅游风景区。
全乡面积15平方公里。环岛公路48华里,海岸线长20.59公里。最高潮位2.3米,最低-0.8米。
菊花岛,俗称大海山。传说春秋战国时,岛上已有民族繁衍生息。唐称桃花浦,辽、金称桃花岛。民国十一年改称菊花岛。唐时属营州柳城县地。辽代统和八年(990年)迁兴州移民至此岛筑城,称桃花岛,置兴城县,隶属严州。金初袭辽制。皇统三年(1143年)废严州,兴城县隶属兴中府,仍称桃花岛。元初沿旧制,至和七年(1270年)废县治,改称觉华岛。明天顺元年(1457年)发现岛东南环山沿海一隅处,有辽代建大龙宫寺遗址,古碑记载此处称觉华岛,故仍称觉华岛。此后该岛成为明代关外海运泊船、贮粮、屯兵之处。属宁远卫辖地。清初称觉华岛,民间又混称菊花岛。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大同元年(1932年)立菊花岛屯公所,隶属兴城街。1956年1月19日设菊花岛独立乡、归县直辖。1976年4月21日独立菊花岛公社。1983年5月成立菊花岛乡。辖2个村,9个自然屯。乡政府驻地北山屯。
菊花岛,在辽宁省葫芦岛市所辖的兴城市菊花岛乡,在菊花岛的南北两端有几个小岛屿分布在附近海域。南侧海中有两个,一曰张山岛,一曰阎山岛。张山岛离菊花岛较近,阎山岛离菊花岛稍远;在菊花岛的北端还有一个小岛,名叫磨盘山。张山岛、阎山岛和磨盘山三个小岛与菊花岛一起,菊花岛虽是普通小岛,但由于云霞溟蒙、波光掩映而显得若隐若现,宛若仙境,给人一种“山在虚无飘渺间”的超脱之感。但菊花岛决非“烟波微茫信难求”的“瀛洲”,那样只能想象而不可亲临。从兴城海滨出发,乘船只需五十分钟,便可到达.
满意请采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