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悬棺-珙县悬棺要门票吗
历代僰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于这一带,故遗存的悬棺多,但现在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珙县麻塘坝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在悬崖峭壁上现存悬棺160多具。距麻塘坝10多公里的曹营乡苏麻湾,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悬棺48具。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已成为世界悬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时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 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1935年,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葛卫汉,对中国丰富的丧葬文化非常感兴趣,他打听到,在中国四川的珙县附近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丧葬习俗,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尽管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差一点使这个美国人丢掉性命,但当他真正来到珙县的悬崖边时,还是认为自己不虚此行。葛卫汉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这就是悬棺。珙县的悬棺,几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种悬棺的所有类型。这是珙县悬棺第一次被世界发现,立刻引起了学者们浓厚兴趣,20世纪4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一批批的科学家来到这里,想破解这个千古谜题。科学家们把这里悬棺中的部族称为僰人,并且纷纷猜测,这些僰人究竟到哪里去了,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后代放弃了自己的丧葬习惯呢?这个部族究竟是与其他的民族融合了在一起,还是全部灭亡了呢?
20世纪末,在距离珙县不远的地方,人们发现了明王朝树立的平蛮碑,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但大意还可以勉强辨认,这是明王朝为了夸耀自己消灭僰人所立的丰碑。根据专家们的鉴定,当时僰人的冶炼技术非常低下,他们刚刚从青铜发展到铁器,对于炉温和原材料的控制,还没有完全掌握清楚。这是两个时代的对决,远古与现代,刀枪与火药,胜负其实早已注定了,无论僰人如何勇猛,冷兵器时代的英雄也绝不可能打败装备着大炮的明军。就这样明军依靠着科技上的遥遥领先,最终获得了野蛮的胜利。
面对僰人留下的千古之谜,中国的古建筑学专家和诗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讨悬棺是用什么方法放置到悬崖木桩上的?这种葬俗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什么?众人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从山顶用绳索悬吊下来的,有的认为是采用联桩铺道的方法上去的,放好棺木后再撤去栈道,有的还认为是搭云梯送上去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僰人为何行悬棺葬?元代李京撰写的《云南志略》云:行悬棺葬者,挂得愈高愈吉,以先坠者为吉。这应是僰人行悬棺葬的原因。崔陈多年从事僰文化研究。他说,悬棺置放的方法,学术界存在三种说法,一是垒土造山说,二是栈道说,三是垂吊说。第一种方法,工程量十分浩大,距地面几十米乃至上百米,这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稀少的古代西南地区是不可能的;第二种说法,经过多年考证,在现场没有发现过联桩铺道的桩孔,因此可以排除。唯一可行的应是垂吊法。此次维修,在岩壁上发现绳索勒放的印痕,“从山顶放绳索将棺木吊放置崖壁”的说法得到印证。由此,悬棺之谜可以揭开。僰人消失的原因是,明朝末年,由于明军对川滇少数民族的残酷镇压,人口相对较少的都掌蛮和僰人遭到大量屠杀,僰人为了避祸,便纷纷迁徙他乡,隐姓埋名,与其它民族融合,最终便消失了。
中国悬棺葬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国,人们都把坟墓称为“阴宅”。在中国南方有一种葬法,根本就没有坟穴,不建阴宅,棺材置于峭壁悬崖边上。现存最早楷书字典《玉篇》编纂者、南朝人顾野王,当年在今福建武夷山看到这样的景观时,惊呼:“地仙之宅,美哉山河,真人世希觏也。”
这种奇怪而又神秘的葬法,棺材不沾泥,现代学者称“悬棺葬”。
(珙县悬棺)
说到悬棺葬,不少网友可能会想到“崖洞葬”(可参阅《绝壁崖墓中棺材是咋弄上去的?有三大“秘法”,但操作细节已失传》诸文)。这两种葬式有共同特征,就是都葬在高山上,都属于“崖葬”。
不同之处是,悬棺葬将葬具安置在悬崖峭壁高处天然浅穴,或人工凿成的石龛内,外面敞开,并不封闭,可以看到。
最具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是将棺材放在悬空的岩壁横木上。
而崖洞葬,是将葬具放入天然或人工开凿的山洞中,洞较深较大,洞口封闭,不希望被人发现和看到。
崖葬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这里是古越人、濮人、巴人、僚人诸民族居息地,所以这是他们的丧葬方式,而不是 *** 。
(珙县悬棺)
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壮族、瑶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还存有此丧俗。
悬棺葬流行跨度非常长,大概相当于从中原商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最早在3500年以上。
如福建武夷山,在九曲溪四曲边上大藏峰的悬崖峭壁上,在4个天然浅洞穴中都有船棺,这些船棺的年代大约距今3770年-3930年,推测是商朝时闽越人的遗存。
2010年,我到悬棺葬较典型的地区——四川的兴文、珙县一带考察,仍能看到不少古棺悬于岩壁上,有的悬棺已坠落,但当时搁置棺材的横木还插在壁孔中,有的棺材早腐烂脱落了,但桩还在。如上罗乐镇的棺材岩,临南广河东岸,岩壁上有插桩置棺遗迹。
(珙县悬棺)
典型的悬棺葬主要流行于四川南部,如今宜宾珙县境内的崖葬,大都是这种葬法。
珙县是中国桩式悬棺最集中的地方,我当时来到现场时,颇为古人的葬法惊叹!
据当地的调查资料,珙县境内现存悬棺共295具,主要集中在洛表镇的麻塘坝一带。麻塘坝有悬棺22处,共228具悬棺。另有遗址1处,岩画22处,共371幅。
我是快过年前去麻塘坝,因为交通不好,我请当地一位用摩托车搭载游人的的哥带我去看了,租了他一天时间,后来还成了朋友。
(悬棺坠落后留下空穴)
这里的峭壁已不再临河。在清朝时,山脚下仍有宽广的河流,俗称螃蟹溪。现在螃蟹溪半年干当年水,夏秋雨量充沛时才会成河。
远处看山不高,但到跟前往上望,就觉得很高了,悬棺多的崖壁上,有密密麻麻的桩孔和棺木落下后仍插在孔中的横木。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的悬棺非常多,该是数以千计。
麻塘坝也因为悬棺多,而成为一个神秘的地方,加上当地自然风光出色,现在开发成了景区,每年都有不少“棺迷”去体验悬棺之妙。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处叫“棺材铺”的悬棺葬区。
(“棺材铺”有悬棺葬区)
棺材铺是麻塘坝东岩第一个岩峰,高不及百米,有悬棺34具,置于高10-40米的岩壁上。其得名就是因为这里棺材多,半山腰有一种天然洞穴,内置古棺29具,堆码整齐如棺材铺,故名。也有说,这里得名“棺材铺”,是因为岩石形状像一口大石棺。
这里的岩石上另有5具木桩式悬棺,周围还有红色岩画14处。
1985年,四川省文管会和珙县文化馆,清理了15具棺材。棺中没有什么值钱的随葬品,主要是丝麻质衣物、钱币、贝饰、竹器及烧料珠子等。
(武夷山悬棺内出土青铜器)
其中有一具棺材非常独特,横切面呈鼓形,体积比其他棺材要大。从此棺材内出土一木制图 形,其形状既像人的指掌,又像火焰,后将这件随葬品取名为“指掌形火焰板”,现存于那里的“僰人悬棺陈列馆”,成为“僰人故里”标志物。这块“火焰板”有什么寓意?难解,至今没有得到合理解释。
除了在壁上打桩孔,在中国悬棺葬中,还有利用山崖天然裂缝,放置横木或板,将棺材置于架上。
这些搁板和横木,俗称“虹桥板”, 早期的棺材有的如船形,又称“架壑船”。如福建武夷山九曲溪大王峰垂直的石隙两壁,就有这样的悬棺。
(江西龙虎山悬棺)
为什么不将棺材葬于地下,而要悬于山壁?说法多了。
一说“成仙”之需要。
山上离仙人居所更近,所以顾野王称悬棺是“地仙之宅”。先人后,将棺材放在悬崖峭壁上,也是满足亡人“后成仙”的愿望。现在不少出现悬棺的地名多带“仙”,应该就是这么回事情。
一说“随山而安”。
农民后“入地而安”,山民没土地,后只好“上山”。山洞、岩穴是山民居所,也是后葬身好地方。
(悬棺——
一说反盗墓。
置于悬崖峭壁,一般人根本上不去。在盗墓事件不时发生的现代,工具很先进,但想盗悬棺不容易。
一说避兽害。
置尸于高处有利遗体保护,避免遭野兽侵害。这就是古人说的——“先人尸骨悬之高山,使 *** 不可侵犯。” 在珙县也有一传说,早先僰人也是土葬,但后来部族不少人得了瘟疫,经仙人指点,改成崖葬,避先人遭兽害,自此部族平安。
一说“求吉”。
(悬棺)
悬在山上为高,悬棺都“高棺”也——谐音“高官”;“棺材”谐音“关财”,放在高处才“关得住财”。清《珙县志》即有关僰人葬俗的说法——“悬棺岩上,子孙显贵”,所以,才将棺葬得高高的。还有一种说法,悬于高处的棺材,越早掉下来越好。元人李京《云南志略》称:“人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坠者为吉。”
一说 *** “阴谋”。
清《珙县志》记载:“前言珙多僰人,汉虽置南广县,而僰人仍杂居其中。六朝唐宋以来, 屡为邑患。相传有罗因者,以僰人尝灭其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其祖父遗骸被风吹散,后嗣俱绝。此挂棺岩之所自也,然亦渺矣。”
(武夷山出土悬棺)
传罗因被僰人灭祖,罗因才使此计,最被剿灭了僰人。
还传,此阴谋是三国时诸葛亮使的计。诸葛亮征南,遭僰人抵抗,使计骗僰人,耗其财富后而灭之。
但是,就算上面的说法都对,为什么悬棺所在的崖壁下面,一定得有江河,要临水呢?有一种解释是受到原始海鸟图腾崇拜的影响,也有说是水上民族的选择。
但我认为,悬棺于崖壁,根本上还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为了亡人安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