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自由行攻略-京都自由行游记
成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被称为蓉城和天府之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大家看起来都很悠闲自在,生活的很好,各种娱乐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很多美食美女都很惊艳。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荣成的热总是让人觉得热到骨子里。天太热了,突然下起了一场大雨,让他们的身心无比凉爽。这是雨的呼喊,久久不会停止。只是为了哭出来更好的滋润一下。水穷时,让我们看看云起,滋润人们的心脾。
都江堰正门
滚动的时间,像抚河,刘江流入大海,但它也会被冻结,冻结在它留下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前有“直到两任本地区统治者,建国何其艰难”的绝境,后有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二八沙分四十六溪”统治下的都江堰。从此,功德之地遍布四川,富民之地,物产丰富,巴蜀也成为世人神往之地,其疆域仍在安平,是无数韬光养晦、锐意进取之人的拥有。
泗水亭带川西渡汉中称霸天下,物质丰富、人丁丰腴的川西为梁六下北伐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唐退守益州,为后来收复京都提供了诸多便利。
朱元璋驱袁媛于漠北,围于内,亲自封为蜀王。后来获得了“北有十三陵,南有十王陵”的皇家气派的美誉。朱元璋偏心,把最好的封地给了自己喜欢的太子,甚至派人在蜀国腹地监督皇城版的蜀国皇宫。正是这种偏好留下了这些众多的历史遗迹,为后世所景仰。
俯瞰都江堰
成都是诗意的。唐朝的杜甫,西过甘谷,东过洛门,下到周琴。南郭住得好,南下益州,草堂老去。浣花溪脚下,说着烧酒诗。他的诗出类拔萃,流传千古,草堂遗迹是后人的瑰宝。蜀的遗产是独一无二的。
荣成很有使命感。诸葛夜写了一个他老师的榜样,他的美德和能力都激励着世人。他遵从玄德忠君之意,彻底罪了自己,决心复辟汉室,顾天下。而对两代人他都献出了真心,此人任重道远,是个正直的人,蜀国的贤能官员都全力以赴。
南桥
现在蓉城也挤进了新一线城市,她也在吸纳源源不断的蓉漂,包容开放。
三年后南下,我还是习惯了荣成,习惯了她那满满的文化气息——蜀锦、三国,她的容颜之美,她的歌舞之俏皮之美,她的口齿之麻辣,还有亚热带气候和青藏、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之间独特的地理优势,所以我更加喜欢这里的山和水。
九眼桥-廊桥
游记小品两篇 袁宏道 袁中道 游高粱桥记(翻译)
清晨从北京出发,经怀丰公路,驾车四、五个小时,中午即可到达孤石军马场。长途驾驶本应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可一路上群峰叠翠,山青水绿,风景如画,加上有好友同行,说说笑笑不知不觉间已来到了孤石军马场。孤石军马场地处坝上草原最深处,拥有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由于尚未被完全开发,以至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原始风貌,环境宁谧而幽静,被誉为镶嵌在天高地阔,水草丰美,草地流云的坝上摹这一天然王国皇冠上的明珠。它北负内蒙,靠近京都,平均海拔高度超过2000公尺,是滦河的源头,潮河的发端,北上的湿润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于这里的猴顶山,形成20公里范围内的小面积降雨,空气纯净,湿润,负离子含量高,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孤石军马场拥有翠绿的山地草原,茂密的天然森林,林木种类丰富,桦林、柞林、榆林、松林数不胜数,榛子、山杏、木耳、蕨菜、黄花、柴胡等野果、野菜、草药随处可见,繁花弥野,麦海连连,植被覆盖率高达91%。夏季平均气温在20至24摄氏度,凉爽宜人,当北京烈日炎炎气温高达38摄氏度时,其昼夜温度为18至23摄氏度,堪称避暑休闲的圣地。吃过午饭后,终于到了最令人兴奋的时刻——骑马出游。马厩里的马匹已经全部准备好了纯牛皮制标准军鞍,有被誉为“草地流星”的蒙古马、“高原王子”的伊利马,竟然还有享誉世界的“苏高血”等良种马的后裔。骑乘导训员全部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中国唯一现存骑兵营的退役骑兵,在为我们挑好了马匹之后,又详细的给我们进行了马术知识培训,然后陪着我们出游,充当向导和安全员。骑乘着爱马,在阳光的照耀之下,走过田园,踱步坡头,穿过丛林、深入谷底、跳跃溪流、狂奔平滩,体会勇士豪情,诗情画意,静与动交织在一起,在这9万亩无人区中,原始的自然风光,使人流连往返,烦恼尽退。寻觅,追随关潺潺的水声,沿孤石牧场北上,耸立着的滦河源头纪念碑使人惊讶于奉养了京、津两地的清清河水竟是由这些深深灌木丛下的溪流汇聚而成,不由感叹造物主的伟大和这天地的神奇绝妙。极目远眺,光照充足,没有人为破坏的环境,空气污染几近于零。室外能见度极高,绿草青山、蓝天云淡,夕阳红、炊烟白,白桦林接地连天;春、夏、秋三季各种鲜花交替怒放,层层叠叠,有着数不清的颜色,时时不同,季季不似;星星点点溅落其间的田园,农舍,俯首皆是的卧牛,白羊,穿插于斯的野兔、飞鸟,还有那涓涓溪水……轻风过处,草流翻涌,阳光下,宛若置身于波光粼粼的海湾,无处不风光,处处是景致,更加上人迹罕至,是一派城市不可比拟的详细、安宁。夜幕降临,与好友围在篝火边,有美酒相伴,有烤养佐餐,或唱歌,或舞蹈,或游戏,或卧听虫鸣,或仰观星空,篝火边的热闹更反衬出这宁静、美丽的草原夜色。
苏轼写的游记有哪些?
袁宏道
高粱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景色最漂亮的中央。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分明。梵刹鳞次栉比,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托下显得非分特别的斑斓。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精美迟早都纷歧样,似乎是成心用来文娱游人的一样。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需不是出格的没空城市来这里旅游一番。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僧人寂子一同去旅游。那时的杨柳方才发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时。盘腿坐在古书根上,把茶看成酒来品饮,绿树浪影恰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普通,清清的水让本人发生错觉,似乎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普通,人来人往,也恰似这景色的一局部。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本人们三小我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僧人一样,纷繁相视而笑。而本人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哗怒诟,和这美景涓滴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碰到了统一年及第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扳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欣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袁中道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袋子般的河水,柳色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中郎拉我和王漳浦一道前去游览。那是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天,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乱世击打。十分寒冷,一起带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而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可以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如果不是很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况且地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这里,为的是担任官职,出游的人。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到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现在我没有一官半职,屡屡谋求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以看得见的了。而家里本来有产业可以维持生计,却舍去享受山水花鸟风光的乐趣,而奔跑在充满浑浊的烟气沙尘的地方,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无法解释。既然如此,那么这次出游也应当写下来,写下它用来记下我的着迷于试图钻营却不知羞耻,本末倒置而缺乏考虑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平
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文学成就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此外,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
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等。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苏轼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
苏轼诗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东坡七集》本。包括附录的《年谱》,共112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备要》铅印本。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较著名的:诗注有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由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文注有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词注有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和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