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在哪里
官渡之战确立了北方的霸权,赤壁之战阻止了曹操的统一,夷陵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三场战役,影响了东汉末年政治势力的分布,确实了当时天下的局势。那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有哪些共同点呢?
共同点一:持续时间长,三大战役持续时间都超过一年。官渡之战从199年6月开始对峙算起,到200年11月结束,持续时间一年多。赤壁之战严格算起来有两场战役,一是发生在赤壁和乌林的水战,二是发生在南郡的攻防战,两场战役中间没有停留,曹操从赤壁败退后,孙刘联军一直追到南郡,所以算在一起。从208年12月曹军顺江东下算起,到209年曹仁退出江陵为止,持续时间将近一年。夷陵之战从221年7月刘备出巫山算起,到222年8月刘备退回白帝城为止,持续时间一年有余。持续时间一长,交战双方就变成一场消耗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是一种极大的负担,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
共同点二:谁发动战争,谁失败。官渡之战是袁绍发动的,因为不听从田丰和沮授的建立,袁绍想速战速决,当很多人认为袁绍会胜利的时候,袁绍却失败了,丢失了北方的霸权,在此战后7年内,曹操平定了整个北方。赤壁之战是曹操发动的,因为不听从贾诩先稳定荆州的建议,在占领荆州两个月后就发动赤壁之战,结果曹操失败了,此战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让曹操在有生之年,无法南下。夷陵之战是刘备发动的,因为不听从赵云的建议,赵动劝谏刘备:曹魏才是最大的敌人,刘备除了为关羽报仇,此战是带着夺回荆州的政治目的,结果刘备失败了,蜀汉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对外动战争。
共同点三:都是以弱胜强,或者看起来是以弱胜强。官渡之战袁绍军队有11万人,而曹操军队有5万人左右,曹操是以弱胜强。赤壁之战曹操本部沿长江顺江东下的军队有7万人左右,而另一路沿汉水南下的军队,由章陵太守赵俨监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路人马,也有7万人左右,孙刘联盟总兵力只有5万人,以周瑜为首的孙刘联军击败了曹操的长江水军,汉水曹军不战而退。夷陵之战刘备总兵力约有5万多人,加上后来参战的五溪蛮夷约有1万人,合计有近7万人。而陆逊的吴军约有5万人,算起来刘备也只比陆逊多了2万人左右,最后刘备战败,全军覆没,仅少数人逃回白帝城。
共同点四:三大战役都是争夺霸权的战争。官渡之战是袁绍与曹操争夺北方霸权的战争。赤壁之战是曹操与刘备、孙权争夺南方霸权的战争。夷陵之战是刘备与孙权争夺荆州霸权的战争。三大战役中,刘备是唯一一个参与三场战役的人,而曹操集团与孙权集团都只参与了其中的两场战役。
赤壁之战双方交战的过程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讲诉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一带,利用火烧战船的办法,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该战役告诉我们:
1、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头脑冷静,分析自己优点和缺点、对方的长处与短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学会借力于外物,人的自身往往是有局限的,借住外物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赤壁之战中受到的启示
1.赤壁之战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骄兵必败。
2.其次赤壁之战胜败告诉我们:集体不论大小,团结才有力量
3.万事皆有可能,不应该轻易灰心丧气
再从曹操失败方面补充几点
1.要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优势 而不能舍弃优势
(曹操水军战斗力不强)
2.不可以得意忘形 要时刻保持警惕
(黄盖假装投降 曹操没过多防备)
3.不能骄傲 骄兵必败
赤壁之战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篇课文借讲述赤壁之战的故事,说明知已知彼,扬长避短,取得胜利的道理。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不同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1.骄兵必败,任何军队只要有一个骄傲且才能平庸的将领是这支军队的悲哀。
2.上兵伐谋,军事胜利的前提不是军队人数的简单加减,而是以谋取胜,不拘一格,奇正相生。
3.战场上没有永远的胜者,昨天的猎人很可能就是今天的猎物。所以任何一场战争发动前都得考虑到发动这场战争的后果。
4.在关键时刻实施纵深打击,能够加快战争进程,比如孟德烧粮。
5.注意情报的收集,往往一个价值千金的情报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
赤壁之战的过程
赤壁之战过程
赤壁之战: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之赤壁长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区,大败曹水军的著名战略性决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参见曹操统一北方战争),欲吞并江南、统一天下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作向南方进军的准备。七月,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曹军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省)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省),并率精骑追击南逃的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追及击溃刘 备军。刘备退至夏口(今武汉境),曹操继续南下。占领江陵,并乘胜向江东进军。
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监领虎威将军于禁、平狄将军、平虏将军朱灵、破虏将军李典、荡寇将军张、奋威将军冯楷等7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阳、樊城等要地留兵驻守,自率主力沿汉水、长江东进。曹操企图先击歼刘备于樊口,然后顺江而下,兼并东吴。
面对当时严峻的局势,刘备决定联吴抗曹,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后,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大计。当时东吴部分谋臣慑于曹军号称80万的声势,主张议和,孙权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对当前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刘备虽在长坂战败,但仍有一定实力,现在收拢的部队和关羽的水军精兵尚有万余人,刘琦的部队也不下万人,如果与东吴的军队联合作战,实力相当可观。曹军号称八十万,实际上只有十五六万人,加之后方不稳,远征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只要善于利用曹军的这些弱点,联合抗曹,定能取胜。孙权因而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即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3万精锐水师,与刘备军会合约5万,进驻夏口。是年冬,曹操凭恃军威,骄纵轻敌,拒绝谋臣谏议,亲统大军水陆并进,直逼江南。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曹军以步骑为主,面临大江,立刻失去优势,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退长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孙刘联军夹江对峙。为减轻江上风急浪颠,曹操下令用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兵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意欲谋攻,以求速战,遂采纳黄盖提出采用火攻的计谋。针对曹军连环战船,黄盖派人给曹操送伪降书,并与曹操事先约定投降时间。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自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
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
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
曹操军队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火烧赤壁
按照周瑜预先设计好的方案,黄盖让燃着的船冲向曹军连起来的船,由于黄盖诈降在前开始并没有引起曹操的怀疑,仗着东南风势曹军的船立刻着了起来。
然后周瑜趁势发兵,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