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游攻略

遗址公园的类型-遗址公园设计原则

遗址公园的类型-遗址公园设计原则

公园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突出展现城墙的残缺之美。漫步公园内,古树掩映,绿草茵茵,绵延古朴的明城墙及深沉凝重的角楼仿佛在向人们诉说民族的沧桑。公园内“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景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展现崇文深厚之文化积淀,令人平添无限的遐思。

纪念性公园的设计元素

园内唐式古建筑在建筑规模上全国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集中了唐时期的所有建筑形式,简直就是一本完整的唐代建筑教科书大唐芙蓉园遵循古建筑应是延年益寿,不是返老还童的原则。建筑材料设计均采用砖瓦混凝结构与木材结构相结合,既保存了唐代建筑的原貌,又能使古建筑长久不受损害。

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公园原貌

纪念性公园的设计元素

 纪念性公园是纪念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怀念的功能,并且兼顾了游人的参与性和游憩性。那么纪念性公园的设计元素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一)自然因素

 地形因素。地形的起伏变化对纪念性公园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影响了它之后的设计形式。凸地形通常配合向上的踏步和阶梯,当人们参与其中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动感。当人们仰望在高处的建筑或者景观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尊敬和崇拜的感觉。而凹地形有封闭性和向心性,容易给人带来一种安静与沉思的安宁感,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就是在逐渐下沉的凹地形中完成的,仿佛大地之中的深深的伤口。植物因素。植物在纪念性空间中渲染气氛,营造意境,能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植物本身的含义、色彩差别、季相变化、冠幅枝叶花朵果实,都是可以作为造景中的设计元素来表现的。在美国93号航班纪念园中,遗址景观和当地的枫树林紧紧结合在一起,有一种独特而忧伤的美丽。洛杉矶的玫瑰公墓园中,道路两旁种满了美丽的玫瑰,形成了一到旖旎的景观,为墓地增添了活力。而布策设计事务所在设计俄克拉荷马爆炸纪念园的时候,就保留了一棵见证灾难的大树,称之为“幸存者之树”。它是力量与隐忍的纪念。在它周围果园绿荫成片,孩子们可以在果园的空地上学习、思考。水元素。水象征着万物生生不息的循环,为纪念园能增添不少生机和活力。浅水的设计更加有助于游人的互动。水平流动的薄水案有戴安娜纪念公园,它的动水奔流跳跃,静水安宁温和,反映出了戴安娜王妃动静相宜的个性。垂直地面的水帘如马丁路德金纪念园沿着花岗岩纪念墙缓缓流下的水幕,为纪念公园增添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因素。

 (二)人工因素

 园路因素。园路可以将纪念园的空间分割成几部分,起到组织空间与序列、营造意境的重要作用。园路的宽窄形式和材料的不同,带给人的感觉就不同。例如伦敦郊外的肯尼迪纪念园,花岗岩石板铺砌的小路沿着平缓的山丘通向肯尼迪纪念碑。雕塑。雕塑是纪念性公园里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能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被纪念的人物或者事件的发生,仿佛在对游人讲述一个个故事。例如华盛顿韩战纪念园中美军士兵的雕塑,华盛顿罗斯福纪念园中反映经济危机时等待就业和救济的人们的雕塑,都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场景。但是在中国的一些纪念性公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纪念人物的雕塑通常采用千篇一律的大尺度雕塑,来表现对人物的敬仰之情,缺乏和空间环境的融合,忽略了游人的参与性,造成了场所的单调。材料因素。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纪念性公园运用的材料也渐渐趋向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石材、木材,玻璃、金属等材料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爆炸纪念园中,开阔草坪上布置了168把玻璃做的椅子,来代表168名在爆炸中的罹难者。美国妇女选举权纪念园运用了镀膜金属管材的横向竖向变化,来象征妇女选举运动的历程和变化。

 (三)高科技媒介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手段在纪念性公园的氛围营造中能起到重要作用。这里主要从声音和光影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声音元素。声音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是纪念性空间里重要的设计因素。例如流水与石头的摩擦声,雨水滴落在植物上产生的敲打声,风铃、水琴在自然动力下发出的悦耳的声音,人们通过互动装置所获得的声音,以扬声器播放的模拟事发现场的声音等等,都能给纪念性景观营造出各种的纪念氛围。这些声音都将人们带入不同的纪念性空间,或安谧沉静,或肃穆紧张。例如在日本景观大师三谷澈的设计风之丘墓园,如果人们漫步在这个下沉的花园里,可以在椭圆形的中心看到一个长长的坐椅靠着一口空井。这个地方被称为“风之椅”,人们能听到从井底发出的幽幽的风之音乐。光影元素。光线和阴影产生的效果能为纪念性景观带来不同的魅力。光线更侧重的是光的直射,不管是自然光线还是人工照明;阴影更侧重的是阴影和影像。例如美国的“911”纪念光柱,它把两束象征双子塔的巨型光柱投射在世贸遗址的上空,象征着在“911”事件中倒塌的世贸双塔和那些所有的罹难者,令人震撼。而越战纪念碑的黑色花岗石能反映人像,使生者仿佛在自己的凝视中与逝者进行对话,从而传达思念之情。

;

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的遗址公园简介

历史上明城墙全长25公里,始建于明朝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墙在整体上已经不复存在。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这段城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城墙遗址破损严重,为保护文化遗产,再现古都风貌,彻底综合整治城墙遗址的周边环境,北京市政府决定修复城墙,建设明城墙遗址公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1540延长米的城墙遗址进行了修复,城墙遗址的保护工作以现状保护、排险加固为主,以少量补缺为辅,最大程度保存城墙的原状。2001年11月25日工程正式启动。2003年9月,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一期工程竣工。以营造沧桑、古朴的环境为主要设计思想,共铺种草坪7万余平方米,栽植花卉11万株,栽植油松、国槐等大规格乔木400余株,各种灌木6000余株。2003年公园进行了二期绿化工程建设, 根据景观对植物品种进行的充实和完善,种植银杏、山桃、山杏、紫薇、栾树、玉兰等观花、观叶乔灌木300余棵。2003年,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被评为北京市精品公园。遗址公园外围是一片沿200米长的带状公共绿地,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老北京南城根文化区、现代雕塑公园、东便门角楼市民休闲区、城楼遗址公园纪念林、北京火车站南出口及广场等五个部分。

公园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突出展现城墙的残缺之美。公园内结合城墙遗址自然面貌和各绿化景区的风格特点,由西向东依次建成 “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景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充分展现古都明城墙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

秦二世陵遗址公园位于曲江池遗址公园南岸,占地面积约70亩,其中建筑面积为4714平方米。园区整体风格极具秦风特色,以直线、几何、阵列等简洁的手法展示了秦文化的壮美、力量和宏大。是西安曲江新区六大遗址公园之一,是大雁塔-芙蓉园-曲江池-秦二世陵区域景观轴线的南端口。 秦二世陵遗址公园是以遗址保护为原则,以秦亡警示文化、秦文明反思文化为内涵,以提升区域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旅游环境为目的,集遗址保护、文化展陈、园林建设为一体的秦文化遗址公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