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江公园-岐江公园的主要特色
岐江公园位于中山市中心,东临石齐河,西临中山路,南临中山桥,北邻华福宾馆,东北邻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和中山公园,北邻逸仙湖公园。
綦江公园总体规划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建筑3000平方米。綦江公园合理保留了原址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建筑和生产工具,并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其进行艺术化处理,用故事诠释一个遗址。将码头、骨架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等原址上的标志性物件串联起来,记录了船厂辉煌而火热的记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主要景点
綦江公园的一些主要景观、装置和建筑包括琥珀水塔、骷髅水塔、红色记忆、中山美术馆等。
琥珀水塔位于綦江边的榕树岛上。它是由一个有50-60年历史的废水塔用一个带有金属框架的玻璃外壳覆盖而成。设计者认为水塔就像一只古老的世纪昆虫凝固在琥珀里,所以取名琥珀水塔。应该
水塔顶部的发光体在接收到太阳能后会在夜间发光。灯光水塔不仅构成了綦江夜晚的一道风景,还充当了引航员的角色。
骷髅水塔是另一个位于公园中央的水塔。最初的设计是从废水塔上剥离水泥,留下剩余的钢筋。它的设计者以为它就像世界上的人一样,不分性别,不分贵贱,最终都会属于一副白骨。但由于原水塔结构的安全问题,原设计无法成功处理,最终按照原尺寸用钢材制作。
《红色记忆》是一件装置艺术作品。这个装置被一个红色的敞开的铁盒子包围着,里面有一池清水。它的一个入口正对着公园的入口,而两个出口分别正对着琥珀水塔和骷髅水塔。设计师的创意来源于广东造船厂经历的革命岁月,包括,想通过浓烈的红色提醒观众“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名句。
中山美术馆是綦江公园的主体建筑,两层,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博物馆的造型设计也采用了工业元素的主题,与公园一脉相承。博物馆的外墙是柠檬黄的水泥柱,架子上是铁蓝色的工字钢框架,大面积的落地玻璃。整个设计就像一个工厂车间。
公园特色
綦江公园遗址是粤中造船厂旧址。至今,遗址上还遗留着许多造船厂房和设备。广东造船厂经历了新中国工业。
艰辛而特殊的历史沧桑,特定时代和那一代人艰辛的创业历程,沉淀成了真实而珍贵的城市记忆。你看,停在园区老厂房、设备、树木前的中老年人,久久不愿离去。可能是曾经熟悉的码头、车间、灯塔、龙门吊让他们感到亲切,引发了他们对过去的追忆和无尽的怀念.这种让人感受到与其他城市不同的中山地域文化魅力,是綦江公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历史特色与现代感的交融是綦江公园的又一特色。园区内原有的树木和部分厂房构成骨架,原有造船厂特有的元素,如铁轨、铁船、灯塔等。用于组织,反映历史特点。同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建造一些小品和雕塑,如孤烟囱长影、裸钢水塔、杆阵等。形成新旧对比,历史与现实交织。以公园道路网的设计为例,这种道路网是由多组放射形道路组成的,它不需要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弯曲道路网,也不同于一般的道路网
历史的进程,加上现代社会的特征,使得公园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个性。
亲水和保护生态是綦江公园的第三个特点。公园的设计保留了綦江边原船厂的大树,保护了原生态,采用绿岛和河内河的方式,满足了綦江过水段的要求,既满足了水利要求,又为公园增加了一个景点————古戎新岛。公园还处理好了内湖与外河的关系,将綦江风光引入公园。特别值得称赞的是,
公园没有围栏,巧妙地利用溪流来界定公园,使公园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连。亲水是人之常情,这个水流的设计也不过是让人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性罢了。
(编辑:柠檬味)
关于中山岐江公园是典型如下:
中山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是一片城市公园绿地;建成于2001年10月,原场地是广东著名的粤中造船厂厂址。此次的设计方案成功的将废弃的造船厂改建成为城市主题公园,证明了景观设计师在城市改造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岐江公园占地11公顷,设计独特,别具一格,以工业化为主题,因历史而深沉,因文化而生动,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中山岐江河畔绿草如茵、古榕成排,商夏酒店林立,每当夜晚华灯初放,岐江两岸的旖旎风光一览无遗,使游客流连忘返。岐江公园是老船厂改造而成,不仅焕发出自然生态的园林之美,更展现出现代工业之美。
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园保留了刻写着真诚和壮美、却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旧厂房和机器设备,并将其重新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在公园初创阶段,面对这样一个经典而又大胆的设计,技术和质量上的要求已远不是最困难的事了,设计者和工程人员追求的是对精神与内涵的更为丰富的表现。
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追求时间的美,工业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错愕的美;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逝去的文化”。中山岐江公园2002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02年度荣誉设计奖,2003年获中国建筑艺术奖,2004年分别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和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
崭新的岐江公园所有角落都弥漫着现代风情与浪漫气息,然而所有气息里又都有着剪不断的旧日感怀和历史豪情,它集中表现出的工业之美、野草之美、平凡之美深深吸引着市民,吸引着感性和理性的目光。人们发现,过去和未来,内心和身外的世界如此轻松地交融在一起。或浓墨或淡妆的每一个空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