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游新闻

中朝友谊桥-中朝友谊桥在哪里

中朝友谊桥-中朝友谊桥在哪里

鸭绿江大桥是朝鲜半岛政府建造。

鸭绿江大桥,又称中朝友谊桥,连接中国辽宁省丹东市与朝鲜新义州市,是一座横跨鸭绿江的铁路桥梁。大桥于1937年至1943年期间由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半岛政府建造,并于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被毁。后来,在1954年至1957年,中国和朝鲜两国政府共同重建了鸭绿江大桥,重建工作主要由中国的工程队伍负责。

鸭绿江大桥的建造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当时,中国和朝鲜两国政府决定重建鸭绿江大桥,主要是为了恢复两国之间的铁路交通,以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重建过程中,中国的工程队伍充分发挥了顽强拼搏、自主创新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57年成功完成了鸭绿江大桥的重建工作。

重建后的鸭绿江大桥全长约800米,桥面宽约15米,铁路桥两侧分别设有人行道。大桥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中朝两国之间的交通、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了两国友谊的象征。如今,鸭绿江大桥已成为中国东北地区连接朝鲜半岛的重要交通枢纽,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鸭绿江大桥的特点

1、历史意义:鸭绿江大桥历经抗美援朝战火的洗礼,成为见证中朝两国友谊的纽带。中国人民志愿军曾从这里秘密入朝作战,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建筑风格:鸭绿江大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设计坚固耐用,展现了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桥头两侧饰有中朝两国国旗,彰显两国友谊。

3、战争痕迹:鸭绿江大桥保留了战争时期的弹痕和弹孔,让人们铭记历史,感慨万千。这些战争痕迹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4、风景名胜:鸭绿江大桥地处鸭绿江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周边环境优美,游客可以欣赏到鸭绿江风光和中朝两国边境风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鸭绿江大桥

鸭绿江中朝友谊桥是哪国建造?

新鸭绿江大桥是连接中国和朝鲜的一座重要交通枢纽,位于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罗先市之间。这座大桥是中朝两国友好合作的象征,也是两国人民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

1.建设背景

随着中朝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加强两国之间的交通联系成为当务之急。早在2010年,两国政府就开始商讨修建新鸭绿江大桥的计划,并于2013年正式启动了该项目的建设工作。

新鸭绿江大桥的建设对于促进中朝两国经济发展、加强人文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该桥的建成将缩短中朝两国之间的距离,便利两国人民的往来,促进两国贸易合作和旅游业的发展。

2.工程规划

新鸭绿江大桥的总长度为约5.2公里,其中主桥长约3.1公里,辅桥长约2.1公里。主桥采用了悬索桥结构,辅桥则采用了斜拉桥结构。整个大桥由中朝两国共同投资兴建,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合作工程。

为了确保大桥的安全和可靠性,工程团队采用了先进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首先,他们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测和工程勘察,以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其次,他们选用了高强度的建筑材料,以增强桥梁的承载能力。最后,他们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3.施工过程

新鸭绿江大桥的施工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桥墩基础施工、主桥和辅桥施工、桥面铺设和通车。

首先,桥墩基础施工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工程团队在大桥两岸分别建造了桥墩基础,用以支撑主桥和辅桥的梁柱。为了确保桥墩的稳定性,施工人员采用了深基坑开挖、灌注桩等先进技术。

接下来是主桥和辅桥的施工。工程团队先建造了主桥的桥塔和桥墩,然后利用大型起重机将主桥的主梁吊装到位。辅桥的施工过程与主桥类似,但规模较小。整个施工过程中,工程团队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和安全。

最后,是桥面铺设和通车阶段。一旦主桥和辅桥的梁柱建造完成,工程团队便开始进行桥面的铺设工作。他们选用了高强度的钢筋混凝土材料,确保桥面的承载能力。最终,当桥面铺设完毕并通过了安全检测后,新鸭绿江大桥正式通车。

4.交通效益

新鸭绿江大桥的建成将带来巨大的交通效益。首先,它将缩短中朝两国之间的距离,方便人们的往来。无论是商务出行还是旅游观光,都将更加便利。其次,大桥的建成将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中朝两国的商品和货物将更加便捷地运输到对方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大桥还将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两国友谊。

5.结尾

新鸭绿江大桥的建成标志着中朝两国友好合作的新里程碑。这座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它将为两国的经济发展、人文交流和友好合作提供重要支撑。相信在新鸭绿江大桥的连接下,中朝两国的合作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朝友谊桥的背景资料

鸭绿江大桥其实有两座,相隔不足百米。第一座桥于1909年5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由当时的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始为铁路桥,十二孔,长944.2米,宽11米,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可旋转90度,便于往来船只航行。第二座桥始建于1937年4月,1943年启用,距第一座桥上游不足百米。1950年11月——1951年2月,经美国飞机多次轰炸,第一座桥毁为废桥,只剩下半截,朝鲜一侧只留下光秃秃的几个桥墩。

第二座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鸭绿江大桥还在使用中,是联系中朝两国的纽带。这座桥于一九三七年开工建设,一九四三年交付使用。大桥上行铁路,下行公路。当时公路桥面铺设木板,一九七七年换铺水泥板后就再没有修过。多年没有大修过的鸭绿江大桥钢梁已锈蚀斑斑,路面破损多达三百余处,有的桥面板移位、断裂,致使大桥承重能力减弱。

鸭绿江大桥全长九百四十六点二米,其中中方桥长五百六十九点九米。新闻报道中说,这次大桥桥面大修工程投资二百多万元人民币,由沈阳铁路局投资,沈阳铁路局丹东工务段承建。工程每周四四时至周日二十三时闭关昼夜施工,其余时间正常通关。这一工程将于今年十月下旬完工。这次修整后,大桥桥面的承重能力将由原来的十吨提升至二十吨。

在大桥维修的时候,周一至周三只允许旅游和贸易车辆往来,而周四至周日封闭公路路段,铁路运输正常不变。

随着大桥的竣工和朝鲜旅游的恢复,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丹东市政府和丹东边检站报请公安部批准,允许游客步行上桥进入朝鲜境内。

公安部批复:允许徒步过桥旅游,但必须保证游客人身安全和大桥安全。同时规定:游客不准在桥上拍照留影,只准并排排队行走。

鸭绿江大桥建于1911年,由日本人安东总督建造,此桥为姊妹桥,1909年5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由当时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始为铁路桥,十二孔,全长946米。 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墩为轴,可旋转90°,便于过往船只航行。伪满时期,日本人在此桥上游建成第二座铁路大桥,1943年4月启用,是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后将第一桥改为公路桥。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飞机狂轰烂炸,经飞机多次轰炸,第一桥毁为废桥,中方所剩四孔残桥保留至今,始终巍然挺立。

丹东----中朝友谊桥的诗句

下桥是1909年(清宣统元年)5月由当时日本驻朝鲜总督府铁道局在将安奉线(丹东—沈阳)临时轻便窄轨军用铁路改成永久性商业铁路的同时,在鸭绿江上所建的第一座铁路桥。整个工程使役中朝两国劳工51万人次,于1911年(宣统三年)10月建成,桥长941.83米,宽11米,12孔,曲弦式下构钢梁,其中以9号桥墩为轴上架旋式钢梁,每日定时开放,供过往大型船只通过时使用,该桥建成后,安奉线同朝鲜铁路接轨,形成了贯穿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一条运输线。1943年上桥建成后该桥改为公路桥,桥中间是大车道,两边是人行道。左侧为去朝鲜的通道,右侧是来中国的通道。

上桥是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4月日本侵略者修建安奉复线铁路时,由当时的日本汽车株式会社和日本建设株式会社联合在下桥的上游100米处按300年频率设计修建的,于1943年4月通车。桥长946米,共12孔。朝方6孔是平弦连续桥梁,中方6孔为吊弦连续桥梁式复线铁路桥,可同时行驶上下行一对列车。大桥通车后,成为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中国资源的主要通道。抗战胜利后,大桥由当时的苏联红军接管。1947年6月,苏军撤离朝鲜时,将江桥分别移交给中朝两国政府共同管理。1951年1月上桥把复线铁路拆去一股改成公路,变成铁路、公路两用桥。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鸭绿江大桥和其它桥一起共同承担起军需物资供应和后方支持前线的运输任务。首批志愿军大部分都是从这里奔赴前线。战争期间,大批作战物资、武器装备也都是通过鸭绿江大桥运至朝鲜。美军为切断我志愿军的兵力和物资后援,1950年10月调集大部分空中力量,开始对鸭绿江上沟通中朝两国重要交通要道的铁路、公路桥梁实施封锁。声称要“以最大的力量”“摧毁在满洲边界上的朝鲜一端的全部国际桥梁”和鸭绿江以东地区“所有交通工具、军事设施、工厂、城市和村庄”。11月8日至21日,美军出动轰炸机600余架次,对鸭绿江上所有桥梁以及朝鲜北部的村庄、军事设施和交通要道进行了地毯式轰炸。朝鲜北部顷刻间化为废墟,鸭绿江沿岸一片火海。鸭绿江下桥也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的8孔桥梁全部沉入江中,下桥彻底瘫痪。上桥朝方一侧铁轨被炸,桥梁移位,桥面起火。安东铁路局组织200余人冲上江桥用装满沙石的沙袋修筑临时桥墩,上面搭建枕木桥垛,顶住受损底梁,使大桥得以修复。在战争的洗礼中,尽管它的躯体上留下了无数道弹孔,却依然屹立于鸭绿江上,被誉为“摧不毁、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成为中朝两国人民联手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胜利丰碑和架起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一道彩虹。

抗美援朝胜利后,朝方将下桥所属的6孔铁桥残骸拆除。而中方所属的残桥,带着累累弹痕,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座大桥中国的一侧能完好保留下来,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朝鲜战争时,侵朝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是美国有名的“常胜将军”,他在战争初期,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把中国和朝鲜放在眼里,狂妄地要在“感恩节”前把战线推到鸭绿江边。而美国政府注意到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和严重警告,担心如果继续空袭中国将会迫使中国卷入这场战争。因此,美国空军在轰炸鸭绿江大桥时,不得不严格地把握中朝界线,只轰炸朝鲜一侧,而不敢轰炸中国一侧。鸭绿江“断桥”的存在,生动地展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8年10月17日,丹东市人民政府将断桥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0月25日,中朝两国政府协议决定将上桥命名为“中朝友谊桥”(朝方一端为“朝中友谊桥”),以此来纪念中朝两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2000年10月,在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50周年时,委员、副主席、国防部长为下桥题词“鸭绿江断桥”;2001年中国***诞辰80周年前夕,中宣部命名鸭绿江断桥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该桥被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随着大桥的竣工和朝鲜旅游的恢复,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丹东市政府和丹东边检站报请公安部批准,允许游客步行上桥进入朝鲜境内。公安部批复:允许徒步过桥旅游,但必须保证游客人身安全和大桥安全。同时规定:游客不准在桥上拍照留影,只准并排排队行走。

鸭绿江水,滔滔碧波,奔流不息;

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万古长青。

同甘苦,共患难,我们唇齿相依;

我们一起共同走过艰苦的战斗历程。

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打败日寇;

同一战壕,并肩战斗,消灭美国侵略军。

同欢庆,共胜利,我们唇齿相依;

我们一起共同走过光荣的战斗历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