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石家大院门票优惠政策-杨柳青石家大院
2006年时,一部《乔家大院》风靡了影视界,同时也令观众知晓了古代大院文化。可是您也许不知道,在天津地区同样也有一座豪华大院,甚至它还被完整保存至今。在这座大院之中,有三个少人知道的秘密,想必大家都很感兴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石家大院位于天津千年古镇杨柳青中心,紧靠京杭大运河流经天津的南运河岸边。一直以来,天津的百姓都以石家大院为骄傲,甚至还将其赞誉为“天津第一家”与“华北第一宅”。
作为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家的实力一度显赫不已,而石家之所以会在天津地区崛起,还要由一位奇女子说起。据石家后人称,石家一族的崛起源于石万成,他曾搭救过一位落难的年轻女子,继而将其嫁给了自己的儿子。谁知该女子身份并不简单,她原本是和珅家中的侍女,和珅被抄家后,她便携带大量的金银首饰逃了出来。
自此之后,石家靠着这样一笔启动资金,将自家生意越做越大,渐渐成为了天津地区的首富。至道光年间,石家四子开始各立门户,老大宝善立门福善堂,老二宝庆立门正廉堂,老三宝苓立门天锡堂,老四宝珩立门尊美堂,而尊美堂正是石家大院的前身。
光绪初年,石宝珩的生意遍布天津,继而全家人开始决定修建豪宅。自此之后,石宝珩便从京都高价请来了数十名高级工匠,对尊美堂进行大规模修建,光是绘制图纸,便参考了许多国内著名的大院结构,总体修建时间共花费了50年的时间。
石家大院整体总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在60米长的甬道中轴线上,共有四合套式12个院落,其布局合理大气,号称“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大院中的寝室、客厅、花厅、戏楼、佛堂以及马厩,都在总体格局、建筑风格、亦或是艺术装饰,对清末时期的建筑文化进行了合理的诠释。
除此之外,整座大院还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更将古代民俗志趣进行了完美的展现。大院之内用料考究,坐北朝南的堂院之中,各处陈设都井然有序,并且还有精致典雅的砖雕与木雕装饰,如“福寿双全”、“岁寒三友”、“莲荷”、“五福捧寿”、“连珠”等吉祥图案。
时至今日,虽然石家大院已历经多次修缮,其内部陈设也多有改动,但是从整体风格以及建筑气息来看,仍然显示出了石家当年的辉煌与兴旺,令人感叹世事沧桑之变迁。
谈到这里,我们还要重点说说石家大院所藏的三个秘密,它们都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解一下:
秘密一:在石家大院中,有一座专门用于看戏的戏楼,号称是“杨柳青三绝之一”。在这座豪华的戏楼二层,是专门供保镖使用的,但是距离地面的高度约为2.5米。有趣的是,在二层戏楼的周围,居然没有任何的楼梯连接,令人质疑,保镖们该如何攀登到二楼之上?
不过据真实的消息,戏楼二层之所以没有楼梯,完全是有道理的,要知道石家雇佣的保镖,一个个身手矫健,功夫高超,他们上二楼担任守卫时,根本不用踩,一般都是纵身一跃飞了上去,而且丝毫不费力气。
秘密二:这个秘密就在尊美堂屋子之内,屋内上方有一块巨大的牌匾,其上书“乐善好施”四个字,据说它是慈禧太后的亲笔题字,在当时颇受主人石宝珩的重视。不过,“乐善好施”四字中的“善”字却有些猫腻,因为该字少了一个点。
慈禧太后题写匾额,为何会出现如此明显的“错误”,完全是其有意为之,因为慈禧太后认为,富贾大户即使再积德行善,也比自己少一点,故此才会出现该种情况。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权威不容挑战,即使是一字之差,也要分出高低贵贱,不能有任何的僭越之举。
秘密三:在尊美堂的堂前正中,有一颗体型硕大的翡翠大白菜,与其他翡翠白菜不同的是,这颗大白菜上居然站着一个小人与两条狗。不少游客都对其产生了好奇之心,毕竟这样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少见。
其实该形象也颇具意义,因为它不仅展现了工匠的杰出技巧,还诠释了古代玉雕文化的精髓。原来,小人代表着“人”,白菜代表着“财”,而两只狗的叫声“汪”与“旺”谐音,故此该翡翠白菜也寓意“人财两旺”。
上述所说的内容,其实还只是石家大院中的冰山一角,其盛景不仅能令人目不暇接,而且还能让人心生一种击节赞叹的感觉。不得不说,石家大院果然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文化宝库,在尽情展示自己独特魅力的同时,还将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传承。
石家后人共建的石家大院是什么样的?
开门。石家大院1987年开始修复,于1992年作为杨柳青博物馆对外开放。位于天津市区南侧,杨柳青火车站附近,是曾经财富显赫的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家的府邸,建于清光绪年间。十一号也是开门的,开放时间是每周一至周日08:30-18:00。
在杨柳青石家大院参观需要多长时间
石氏先人从山东来到天津一带操船营运,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到1785年,石家的后代“石衷一”正式落户于天津的杨柳青镇。
随后,石衷一的儿子“石万程”出生。石万程从小非常聪明,长大后更是善于经营船业生意,随着石家生意的越来越大,他们家赚得的钱也就越来越多。
后来,到石万程之子石献廷出生后,石家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望族。据说,当时的石家已有良田千余顷,房子500余间,当铺13处,加上其他财产约值白银300余万两,并且石氏又有“兄弟联登”武举,其中一人考中武进士,被兵部授以官职。
石献廷在其发家期间,还生有4个儿子,并把石家财产分给这4个儿子,于是在1827年,石献廷的儿子们遵照他的遗嘱,分家另过,各立堂名。
因老大石宝福早夭,老二石宝善立长门“福善堂”,老三石宝庆立二门“正廉堂”,老四石宝苓立三门“天锡堂”,老五石宝珩立四门“尊美堂”。
福善堂、正廉堂以及天锡堂的后世子弟,由于经营不善,到清末,三门的家道先后中落。
而老五石宝珩却因治家有道,财丁兴旺,在此阶段,石宝珩之子石元仕出生。
1861年,石元仕科考中举,官拜工部郎中,但以父老弟幼为名未曾到任,反而致力于家业经营。
当时,石宝珩家光是土地就有700多顷,地跨静海、武清、文安、霸县、安次、固安等县。另外,还有当铺6处,银号、绸布棉纱庄、酱园、杂货姜厂、煤炭厂等多处工商、金融字号。
石元仕当家后,不仅注重家产积累,更善于扩大政治势力。石元仕努力结交权贵,子女多与天津官绅、豪门结姻,他自己的夫人,即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族侄女。因此,在当地有民谣说:
杨柳青煞气腾腾,无有金銮殿,有瓦屋几层;无有真龙天子;有石元仁应涿;无有保驾的人,有保甲局服从。
由此可见,石元仕在当地是非常有声望的。
在石元仕发家致富的同时,他还将父亲的尊美堂不断扩建,成为津西第一家宅院,世人俗称“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大规模建筑始于光绪初年,历经十几年才建成,占地约7000平方米。整个大院被一条60米长的中轴线分开,此中轴线便是一个甬道。甬道的两侧共有四合套式12个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
堂院坐北朝南,由大、小四进院落组成。东院是三套四合院,为长辈及各房子孙居所;西院建客厅、戏楼和佛堂,是会客、娱乐、祭祀之所。
大院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砖雕木刻形式多样,常用“福寿双全”、“岁寒三友”、“莲荷”、“万福”、“连珠”等喜庆吉祥图案。
从寝室、客厅、花厅、戏楼、佛堂到马厩,都反映了清末的文化遗存和当时的民俗民风,是一处有“华北第一宅”之称的晚清民居建筑群。
石家大院正门
石家大院的相关传说
大概参观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参观完了。附近有很多较高级的饭店,还是不错的。石家大院附近有一条街,里面都是买杨柳青的一些特色小吃什么的,物美价廉,很不错的,是别的地方花钱也买不到的。
参观时间大概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吧,应该没节假日。
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故称千年古镇。杨柳青不仅仅是闻名世界的年画发祥地,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家大院的所在地。
据说早在百年前天津就流传: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他们的形成与明清时期天津海运的兴旺,粮米盐业的发展使得早先祖辈从事漕运的船工们,先后发展起来。石家就是一例,祖辈贩运粮棉,利润丰厚,置房买地,重利盘剥,号称杨柳青首富的石家当时已有万亩良田了,又叫“石万千”。
在清朝初期,石家就拥有大片的土地,银庄,当铺,布庄,酱菜园。在镇中街心建起几万平米有数百间房屋的建筑群。凡高墙大院的人家大都姓“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