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清凉山景区简介资料-延安清凉山景区简介
延安我们都知道,是中国的革命发源地。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延安的历史伴随着“红色”基因长存。
去延安旅游景点是非常多的,下面介绍三个延安的旅游景点是我曾经去过的,觉得非常的好,所以分享给大家。
1、黄河壶口瀑布2、延安革命纪念馆3、延安枣园革命旧址1、黄河壶口瀑布景区类型: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
景点介绍: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区内有壮美的黄河流域自然景观和古塬村寨等人文景观。黄河壶口瀑布号称为“黄河奇观”,是金**瀑布,瀑布形态独特,四季景色各异变化无常,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景点特色:以黄河壶口瀑布为中心,展现了黄土高原、古塬村寨等多种景观特色。其中黄河壶口瀑布以其金**的瀑布、独特的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景区的亮点之一。
评价:
这是我毕业以后第一次旅行。高考过后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来到壶口瀑布,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气势磅礴、水势狂涛的瀑布。它直落近二十米,带着巨大的冲击力,声如狮吼,让人为之惊叹。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每当黄河河水涨起,壶口瀑布就会重现十分震撼的旱天鸣雷奇景。
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黄河水到了壶口瀑布原有300米宽的河面突然减至50米宽了,并且是瞬间完成,难怪黄河壶口瀑布激浪滔天,气势非常壮观。站在它前面我耳边仿佛听到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亲眼目睹了瀑布气势恢宏的景象,我兴奋不已,在瀑布前不停地喊着、跑着拍照留念。
2、延安革命纪念馆景区类型:国家一级博物馆,红色经典景区
景点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王家坪路。
景点介绍:延安革命纪念馆分为6个展厅,展示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和照片,再现了伟人当年在延安的光辉业绩。
景点亮点:延安革命纪念馆内珍贵的文物、文献和照片再现了等人在延安时期的革命业绩,是馆内的亮点之一。
评价:
如果去延安旅游,这个景点是应该必去的,因为我们有必要了解先辈们的悲壮事迹,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在瞻仰烈士们的遗物时,我从先烈们在牺牲前慷慨激昂的书信中,深深地感受到烈士临刑前视如归的无畏精神,这精神感天动地,让人敬佩不已。
3、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景区位置: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
景点类型:红色经典景区,国家5A级景区。
景点介绍: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景区内有各种花草树木和历史文物,建筑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景点包括同志旧居、同志日居、同志旧居等,让游客可以深入了解革命历史和革命先辈的生活。
景点特色: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景区内的各个建筑和历史文物都是革命先辈们曾经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让游客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革命历史的氛围和革命先辈的事迹。
评价:
作为红色经典景区和国家5A级景区,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受到了游客们的高度评价。游客们认为景区内的历史文物和革命纪念地非常珍贵,可以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同时,景区内的园林景观也让游客感到非常惬意和舒适。景区的服务也得到了游客的赞扬,是一处非常值得一游的红色旅游胜地。
结束语:去延安旅游的景点就推荐到这里,我觉得以上三个景点儿很适合全家游,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更应该到这样的景点去看看,非常的有意义。
求延安清凉山导游词!急
清凉山山高100
多米,方圆约4
公里,现已建成清凉山公园。园内树木葱郁,地势陡峻。主要古迹有清凉寺、崇正书院、扫叶楼、驻马坡、翠薇园等。方圆4公里,半径就是2公里,去远行面积计算,可得清凉山的面积大概为12.56平方公里。
延安清凉山车能上去吗
观音阁 各位请看,在白云观的后面有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山峰之上高高矗立着一块巨石,在山峰与巨石结合处,嵌夹着一些小的圆形石头,就象是一片片莲花的花瓣。这就是当年观音菩萨降下用来镇住恶龙尾巴的那朵莲花。从远处看,这处拔地而起的山峰再叠上高大的巨石,就象是悬在半空的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巨石上面,十分平坦,面积大约有30余平方米,古时候上面有砖瓦构建的“观音阁”,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由于年代久远,原先的“观音阁”早已荡然无存。现在那上面有一尊石雕的滴水观音站像,香火依然很盛。
朋友们,观音阁上面风光无限。当然了,您若想登上它,必须再鼓一把劲儿,也需要有一定的胆量。通向观音阁的道路是一条曲折、盘旋、向上的狭窄石踁,共有29级。拾级而上,在快要到达顶点的地方,有一株苍劲挺拔的“迎客松”,它那四外伸展的虬枝,仿佛张开的手臂,欢迎每一位游客的到来。在“迎客松”的下面,有一张古老的石凳,供游人歇脚小憩。
离开石凳,再转一个弯,我们就来到了那块巨石下面,观音阁就在巨石上面。这里原来有一架木梯,为了永久和安全起见,现在已经架起了铁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登上观音阁,去领略那里的无限风光吧!
东北小黄山 登上观音阁,头道沟全景尽收眼底。很多游客都说在这里可以领略到黄山之美,因此人们便称这里为“东北小黄山”。
首先请大家向东面看,远远可见有两个“无根石”矗立在山峰间,遥遥相对,被人们称为“将军石”,它们就象是两位把守山门的将军,永远站在那里忠于职守。
我们再向南望,一片苍茫葱郁间,可以隐约看到洒脱的奇松、突兀的怪石和嶙峋的奇崖,在飞云流瀑间时隐时现。
我们再向西看,那里山势陡峭,石骨玲珑,异峰突起,石笋插天,奇松挺拔,疏影横斜。
向北望,依次可以看到一对靠头并肩的“情侣石”、庄严虔诚的“石坐佛”、惟妙惟肖的“石鸽”、伸出脖子爬行的“石龟”。
站在这里东南西北依次数去,正好有7个较大的山峰,被称作“七女峰”,相传七仙女每次到清凉山石湖瀑布沐浴之前,首先要落脚在这7个山头上。
石林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离开白云观,去游“石林”。这里的石林虽然无法与云南的石林相比,但也颇具特色。游石林首先得通过“夹扁石”,然后再登“仙人台”,必须在仙人台上面休息一下,再沿着第二个夹扁石下去,石林就算游完了。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因为这一段路程比较险峻,没有一定的胆量和身手是上不去的。所以有人说:“仙人台,仙人台,仙人上去下不来。”实际上并不是上去就下不来了,而是由于又劳累又紧张,上去后必须在上面停顿一会儿,稍事休息,怎么能立刻下来呢?
塔林 在白云观下面稍南的山坡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几座石塔,人们称这里为“塔林”。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些塔建于唐代。所谓塔,实际上是僧人的墓葬,有的是用石头凿刻,有的是用砖砌建。我们看到的那种方形塔是男僧人的墓葬,圆形塔是女僧人的墓葬。
清幽谷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清幽谷”,清幽谷俗称“二道沟”,以山高谷长、清静幽深而得名,是清凉山的又一个重要景点,目前它正在开发建设中。“清幽谷”有3个主要特点:一是石崖陡峭,壁立千仞;二是巨石嶙峋,千姿百态;三是木兰遍山,幽谷飘香。进了“清幽谷”,您就会一步步体会到那里的确是一处世外桃源、人间胜境。但是由于清幽谷的开发刚刚起步,游览路还没有修到峰顶,所以有许多景点我们目前还观赏不到,未免有点遗憾。
二佛遥对 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清幽谷,首先我们看到刚进沟口不太远的这个地方,有一尊汉白玉雕的圣水观音站像。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把观音菩萨请
于此地呢?大家请看,我们现在所在的清幽谷,谷口正对着东面的辽南第一高峰“帽盔山”,而自古以来人们对帽盔山就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说法,从远处看,帽盔山就是一座天然弥勒大佛。之所以把观音菩萨请于此处,与帽盔山的弥勒大佛遥遥相对,是这里的人们祈愿二佛庇佑清凉山这一方土地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寄托了美好的愿望。
天女木兰 我们现在在谷口看到的这一片盛开着白色花朵、散发出阵阵诱人清香的林子,叫“牡丹园”。园子里的这种花叫“天女木兰”,俗称“山牡丹”,因此当地人称这片园子为“牡丹园”。天女木兰是花卉中的活化石,它是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植物珍稀物种,在昆明世博会上被评为金奖花卉。天女木兰在清凉山随处可见,但以清幽谷最多。“牡丹园”是景区管理者为了让游客更好地观赏,而集中移栽形成的。天女木兰的花以白色居多,也有一些粉白色,盛花期近一个月,其花雍容华贵,艳而不媚,香气袭人。正当花朵盛开的时候,那种沁人心脾的香味在很远就能闻到。天女木兰花的果实还是一种名贵香料的原料。
玲珑湖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沿谷而上,前面不远处就是“玲珑湖”,玲珑湖是人工建成的,湖水碧绿清澈,是由涧水蓄积而成。因为它规模较小,玲珑清秀,所以命名为“玲珑湖”。
凌波路 大家再往上走,就会踏上“凌波路”。为什么叫“凌波路”呢?因为它是在涧水经过的路线上,巧妙地修建了无数级微小的阶梯,使涧水逐级平缓地流淌,从而构筑出“水”与“路”和谐共存的亮丽风景。
我们此时在这里悠闲地迈着“凌波微步”,看着汩汩流下的清澈涧水,听着叮咚作响的悦耳水声,呼吸着清新凉爽的空气,似乎我们自己就是“凌波仙子”。
三友石 过了凌波路,有3个怪石出现在路边山坡上,这3块石头,一个叫“海豚石”,一个叫“鳄鱼石”,一个叫“乌龟石”,顾名思义,它们的名字都是根据它的天然形状而来。因为海豚、鳄鱼和乌龟都来自水中,因此人们称它们为“水中三友”,合称“三友石”。
泼墨岩 我们现在站在“三友石”这里向沟谷远处望去,可以看到那里有一处高矗于云宵之中的黑色壁垒,在壁垒上面,自上而下悬垂着一道道深黑色的条沟,颇有“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境,极象是一幅泼墨大写意的山水画卷。这片崖壁也因此而被人们命名为“泼墨岩”。
大明崖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大明崖”,大明崖俗称“大明砬子”。让人称奇的是:它完全是由一整块巨大的岩石组成的。它高近80余米,宽50余米,虽称不上“壁立千仞”,但也算是“屏藩独峙”。在它的崖壁表面,有的地方水平如镜,有的地方突兀隆起,既象抽象的壁画,又象高浮雕作品。
在大明崖上,基本没有土壤,然而却顽强地生长着为数不少的松树,也间生着一些杂树。很多去过千山的人都知道,在千山的一处石壁上,也生长着一棵扎根于岩石的松树,那棵松树被人们命名为“可怜松”,并由此而名声大噪。然而在清凉山,这样的“可怜松”何止万千!由此可见清凉山的生命万物是多么旺盛而顽强!
据说“大明崖”还有一个神秘的现象:曾经有人在阳光明媚的时候,在岩面上看见过佛的头像,因此人们又称它为“佛光崖”。
清凉寺 从大明崖继续前行,前面就是“清凉寺”,这是清凉山较大的一座
寺庙。它地处山谷之中,苍松环绕,青山四合,殿宇依山临涧,金碧错落,与峰壑浑然一体,颇有点“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清凉台 “清凉台”位于清凉寺不太远的一处山凹中,周围古树蔽日,老藤缠绕。它是清凉山中最大的一块天然巨石,据行家估算,其重量至少在5万吨以上。从远处底部看,“清凉台”好象一个大元宝;到了跟前看,其实是一块长方形的大块石,它的四面如刀劈斧削般方方正正,令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绕过“清凉台”,从它的后面可以登到上面去。“清凉台”上面十分平坦,面积大约有20余平方米。不过由于它是顺卧在山坡上,与大地成10几度的坡度,因此大家在上面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滑落下去。
传说“清凉台”是仙人憩息之所,据说上面冬暖夏凉,是躲风避暑的好去处,所以在过去,凡是进山打围的猎人、砍柴的樵夫、劈石头的匠人,只要经过此处,都要到这里休息。就是今天,也常有一些游客慕名而来,到“清凉台”上躺一会儿。躺在那上面,闭上眼睛,你会感到清静无比,飘飘欲仙,似乎所有的烦恼都随风而去,所有的愿望都心想事成。所以在当地流传着“清凉寺上清凉台,世人上去不下来”。这句顺口溜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意境吧。
龙门 从“清凉台”上下来,我们就要过“龙门”了。趁着还没有到达“龙门之前,在这段路上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清幽谷的清幽。峰廻路转,古木成荫,小桥流水,空谷鸟语,空气清新,十里花香。这就是我们体会的“清幽谷”。古诗中有“鸟鸣山更幽”的诗句,也有人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到底是哪一种更清幽,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前面马上就到“龙门”了。所谓“龙门”,是这条通往山里的小路上最为狭窄之处,两侧石壁夹立,如同关口门楣。据说从这里“跳”过的人,可以求学学业有成,从政一帆风顺,经商生意兴隆。这话是真是假,谁也没有考证过。但是近几年,专程来这里“跳龙门”的人的确不少,特别是每年高考前夕,都有一些
“望子成龙”的家长,带着自己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到这里来“跳龙门”,以求“金榜题名”。
据说过“龙门”不能四平八稳地走过去,必须象“三级跳远”一样,先助跑一段,到了“龙门”前再纵身飞起,连跨三大步,越过“龙门”。否则就不灵验了。好趣的朋友,既然来到了这里,您也不妨一试。
过了龙门,就是财神庙。在财神庙下,我们会看到“玉女峰”,玉女凌风欲动,玉带飘浮。玉女峰下是“回音谷”,站在它的下面大喊一声,立即就会引来幽谷空鸣,久久回响。
帽盔山的传说 游客朋友们,请大家向东面看,远远可以看到那里有一座高峰矗逼宵汉,那就是著名的“帽盔山”。因为从远处看,它很象一顶古代武士的头盔,所以得名“帽盔山”。
关于帽盔山名字的由来,在当地有一个传说。传说当年唐王征东时,有一次打了败仗,逃至帽盔山上,由于鞍马劳顿,在山顶上睡着了。唐王睡得正香的时候,忽然感到皮肤发痒,好象有只虫子在叮咬,就本能地用手在发痒处掐了一下,但却觉得心血来潮,再也睡不着了,他睁眼一看,敌兵已追到山下,唐王大惊,慌乱中顾不得戴上头盔,率领将士从山的另一侧逃走了。由于唐王的头盔遗落在山顶上,后来帽盔山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人们就开始叫它“帽盔山”了。
唐王摆脱了追兵,到了安全地带后,想起原是那只虫子救了自己,于是派士兵前去寻找。士兵找回所掐之物,原来是只蚂蚁,已经被掐成两段去了。唐王觉得这只蚂蚁是为救自己而,后悔不已,于是细心地将那只被自己用手掐断的蚂蚁接上,没想到接上后的蚂蚁竟然活了,并且变成了现在这种中间细、两头粗的样子。
帽盔山风光 帽盔山海拔1141?5米,是辽南地区第一高峰。它是岫岩与凤城两县的界山,东、北、南三面临凤城,西面临岫岩汤沟镇清凉山村境地,东西南北跨越5平方公里。
帽盔山的西、南、北三面山势十分险峻,东北面坡度较小略缓,有两条羊肠小道可以上山,接近主峰时只剩下一条单人可以攀登的险峻小路通至峰顶。自古以来登山者一般走的都是这两条路线。
近年来,随着清凉山旅游的开发,有一些勇敢的登山者,从西面北侧开辟了一条比较险要的登山路线。
新开辟的这条登山路本身是一个天然的大裂谷,两侧石壁陡峭,高约百米,直逼宵汉。路途中间最窄处仅可容一人侧身而过,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向上看只能看见一线青天,向两边看是悬崖峭壁,森然逼人,向下看如临深渊,令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从险处登帽盔山,必须有向导,必须有专用工具,否则是十分危险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它路径走,但是就没有那种惊心动魄的体验,也体会不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喜悦了。“到清凉山来,不登帽盔山等于白来”,不过若想登上这座险山,领略那里的无限风光,可不是件容易事儿。辽宁第一险山、辽南第一高峰帽盔山随时都在迎接勇敢者的挑战。
帽盔山峰顶面积约100平方米左右,平坦处原有一处清泉,现已洇没,无处寻觅了。
站在峰顶向东望,与帽盔山遥相对应的那座山峰是凤城境内的“牛心山”;再向东南方向遥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辽宁的另一座名山“凤凰山”依稀可见;向北、向南望,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其中百年树龄的白桦树随处可见;向西望可看到锋芒毕露的“大刀刃石”,不由得会令人想起义勇军砍向鬼子头上的大刀;向下看是万丈绝壁,令人毛骨悚然,倒吸凉气,绝不敢再看第二眼。
帽盔山中自然山洞较多,比较大的有3个,其中最大的是五道沟的“老道洞”,洞内面积米左右,可容四五个人睡觉,解放前曾有道人在此修炼。
从帽盔山下山最好是选择相对好走一些的另一条路线。在下山途中随处可以看到天女木兰。农历六月份,在清凉山其它景区天女木兰花旱已谢去的时候,这里的木兰花却正在绽开怒放,这和帽盔山海拔高度有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说的不正是这种意境吗?。
下山途中,我们将路经昔日伐木人的作业道。当年伐木工人就是在这里进行伐木作业的。他们将牛和马赶上山,将牛车和马车分解扛上山后再装配起来。作业期间,连续数月在山上吃住,生活和劳动之艰辛可见一斑。作业道两边被当地人称之为“老参窝子”,因为这里常可挖到珍贵的人参。而今人参已很少见了,但是党参、细辛等名贵中药材却依然漫山遍野,随处可见。
石湖瀑布景区?老鳖山 石湖风景区位于清凉山南麓的岫岩朝阳乡境内,与清凉山仅一岭之隔。若想去石湖景区,有两条路线可选:一是从清凉山北麓的四道沟沟口向上步行大约3个钟头,翻过山岗,就可以到达石湖瀑布,由于这段游览路还没有修好,所以走起来还是有些艰辛。二是走清凉山南部的朝阳乡,自瀑布最底处向上攀登,人走景变,情随景移,那是别有一种情调的。
现在我们是从朝阳乡出发,先到石湖瀑布所在的荒地村。首先可以看到其形酷似老鳖的一座山峰,当地人管它叫“老鳖山”。从远处看去,还真象一只缓慢爬行、步履维艰、让人忍俊不止的老鳖。
寿星岩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石湖沟口。请大家看远处山上的那块岩石,那就是被称为“寿星岩”的老寿星石像。说是石像,却不是人工雕琢而是天然形成的,但它眉目清晰,前额突起,酷似寿星头上的那个大“奔娄头”,实在是令人叫绝。
老寿星,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南极仙翁”。在封神榜中,南极仙翁是元始天尊的徒弟,元始天尊又是洪钧老祖的徒弟,洪钧老祖当然是最历害的了。民间传说元始收南极时非常喜爱他,那时南极还是一个小孩,元始抱南极给洪钧老祖看,洪钧老祖闭眼笑说好。元始再求,洪钧就瞅了一下,就这一下,就把南极的额头瞅化了。慌乱之中,元始拿出百宝囊捂住南极的额头,虽然止住了流血,但南极的前额却变成了大“奔娄头”,也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那么南极仙翁怎么会在这里呢?当地民间也有一个传说。老鳖山附近的村子原来土地十分肥沃,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但是有一年,这里瘟疫横行,恶瘴变地,百姓纷纷逃往他乡,方圆几十里内荒无人烟,士地全部荒芜,“荒地村”因此得名。天庭知道这一情况后,派南极前来考察,这么小的地方,南极怎么找啊?于是他就在云头上找烟筒不冒烟的村庄。就这样果然找到了荒地村,并查出并治理了瘟疫的根源,荒地村重新兴旺起来。南极仙翁治好了瘟疫后想走,但是这里感激涕零的人们苦苦挽留,南极无奈,只好将手杖化成自己的石像,留下来保佑这里的人们。至今,人们每逢年节,仍然拜谒南极仙翁,感谢他当年的恩泽。
烟筒砬子 请大家再看“寿星岩”上面那座象烟囱似的山峰。那上面有个古洞,每日清晨都烟气冲天,所以人们管它叫“烟囱砬子”。过去传说洞里面住着“狐”、“蝉”和“大虫”三仙,这种传说虽不可信,但它却给“烟囱砬子”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烟囱砬子”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也有一个传说。传说石湖瀑布是天上七仙女沐浴的地方,七仙女嫌石湖水凉,于是就在石锅下点火烧水,可是总也点不着火,就向土地佬请教。土地佬说没有烟囱怎么能点着火呢?于是七仙女顺手捡起两块石板搭成烟囱,火才生了起来。这就是“烟囱砬子”的由来。
石湖石柱子 现在我们来到了石湖瀑布下,在这条峡谷沟口的北侧,并列
竖立着两根长条形的石柱子。这就是有名的“石湖石柱子”,它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根石柱子都是用当地的青色花岗岩打制而成,表面不很规则,宽28厘米,高出地面部分为2?76米,埋入地面部分不详,两柱间距18米。
这两根石柱子是干什么用的呢?当地民间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是七仙女下凡到石湖锅沐浴时用来挂衣物的,叫“霓裳石”;另一种说是是唐王征东时拴马用的,叫“拴马石”。传说终归是传说,并不可信。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两根石柱子属于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遗物,但用途不详。这两根神秘的石柱子究竟作何功用,至今仍然是个不解之迷。
石湖瀑布 石湖瀑布位于清凉山南麓,是清凉山的精华所在。石湖瀑布所在的“石湖沟”,沟长约1000米,峡谷两侧峭壁危岩,草木葱茏;中间断崖层层,巨石卧谷。发源于清凉山岱王庙的泉水,流至石湖沟后,突遇断崖,骤然跌落,清流触石,回流激注,不知几许万年,在多处断崖下冲击出一处处石潭。这些石潭的边缘多呈圆形,底部略尖,形状似锅,所以当地人称它“石湖锅”。
石湖瀑布共有七叠,也就是说它有“七瀑七潭(锅)”,首尾相连长约500米,总落差约100米,是辽宁省内最大的天然瀑布。瀑布两侧山上植被茂盛,树木葱茏,花草芳香。
石湖瀑布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上天王母娘娘不慎将一串玉链遗落人间,这串玉链有7颗玉珠,用银线穿缀,掉到石湖沟后,7颗玉珠变成石潭,银线变成了飞瀑,就成了现在的“石湖锅”。七仙女听说王母娘娘的玉链遗落人间后,主动请缨到凡间去寻找,找到玉链后,发现玉链已经变成了“石湖锅”。七姐妹见“石湖锅”里碧水清澈,四周景色迷人,于是就“一人一锅”下到水中沐浴嬉水,后来相沿成习,每隔一段时间便来一次。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先看第一个“锅”:它形成于约300平方米的岩石上,直径大约有7米,潭深约4米,四壁光滑,潭水碧绿,清澈见底,潭水在“锅”中溢满后,流至断崖飞泻而下,落差16米,形成第一道瀑布。以下各“锅”依此类推。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再来仔细看一下第三道瀑布。第三道瀑布最为壮观,它的落差是28米。每当夏季盛水期,这里激浪排空,幽谷轰鸣,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气势宏伟异常。若逆光望去,水如银链,倒卷珠帘;色如彩虹,五光十色。即使是酷暑,在此观瀑,周身亦觉寒彻。
石湖景区的“三高” 石瀑瀑布风景区有“三高”:“高山流水”、“高峡平湖”、“高山湿地”。
“高山流水”说的是石湖瀑布飞流直下,接连不断形成“七瀑七潭”。这种山水风光实不多见。
“高峡平湖”说的是瀑布最上端的“石湖水库”,水面波平如镜,百鸟飞嬉,水中锦鳞游泳,波光跃金,又是一处佳景。也是休闲者游泳、荡桨、垂钓的好去处。
“高山湿地”说的是清凉山南麓,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处有一湿地,这种“高山有湿地”的特殊地貌,在辽宁省内也是绝无仅有。这里水草丰美,遍地黄花,两山合抱入口,周围青山笼绕,犹如“世外桃源”,鲜为人知。在“高山湿地”两边建有“珍稀林木种子园”,园内育有果松、刺楸等地方名贵树种。
岱王庙 在高山湿地上面的岱王顶,原来有一座古庙,叫“岱王庙”。相传当年唐王征东时被困于此,经一李姓山大王解救,才得以突围脱逃。后来唐王下昭封其为“岱王”,实际上仍是“山大(代)王”的意思。岱王后,唐王又下旨为其修建了“岱王庙”,纪念这位“救驾有功”的山大王。
万众瞩目清凉山这首诗的作用
可以。
延安清凉山是可以开车上山的,上下山为单行道,从北桥沟路段上山,到尹家沟路段下山,上下山路段禁止停车,要服从交警指挥,减速慢行。
延安清凉山是三A级景区,位置在陕西省延安市著名的景点有万佛洞,旺季的开放时间是早七点到晚七点,淡季的开放时间是早八点到晚八点。
清凉山的主要景点
万众瞩目清凉山这首诗的作用是通过描绘清凉山的美丽景色和历史背景,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一、释义
表达了对于延安的崇敬和赞美,同时也暗示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的希望。这句诗被视为对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高度评价和赞美。这首诗给清凉山烙印上了特殊的红色印记,使人们能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氛围和历史的厚重感。
二、出处
“万众瞩目清凉山”出自陈毅元帅在1945年4月时写的一首诗《七大影集》。
三、典故
当时,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陈毅元帅在诗中以“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的诗句描述了中国的困境和对延安的依赖。接着,他用“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的诗句表达了对于中国革命的期望和对于延安的赞美。
万众瞩目清凉山历史背景
这首诗是陈毅元帅在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期间创作的。中国***的力量在这个时候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必将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更大的胜利。同时这首《七大开幕》也高度评价了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清凉山位于延安城东北的延河岸上,是中国***在延安时期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在延安时期,中国***的报刊、新华社、广播、出版等宣传机构汇聚在清凉山,被称之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成为延安闻名遐迩的“红色新闻山”,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清凉山介绍
清凉山古称万佛寺,宋金代石窟群,是陕北四大石窟之一。佛家主张"离尘出世"、清凉安住,清凉山之名便由此而来。其山势崔嵬,风景别致。目前山上保存有自北朝晚期至明清的各类石窟,及摩崖造像龛、摩崖题记,其中万佛洞主要有四个石窟,规模宏大,借山势而凿。窟内石柱上和四壁雕有形态各异的大小石佛像万余尊,其石刻艺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新中国的新闻事业是在哪里孕育的?
清凉山名胜有18洞、24景、40多处摩岩石刻、诗词、题词等。山顶有太和殿一座。山下有著名的万佛洞。万佛洞西侧山坡上有卢毗崖、三世佛洞、弥勒佛洞、释迦而不坠,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到此游观。桃花洞传说大雪时有桃花飞舞而出。此外还有诗湾、水照延安、月儿井、琵琶桥、撒珠坡、俊峰泉、插金岩、落星岩、定痴泉等名胜古迹,分布于万佛洞周围。
清凉山山高100 多米,方圆约4 公里,现已建成清凉山公园。园内树木葱郁,地势陡峻。主要古迹有清凉寺、崇正书院、扫叶楼、驻马坡、翠薇园等。
公园大门为牌坊式三拱门,中门上“清凉山”三字为扫叶楼主龚贤所书。清凉寺在清凉山南麓山坳处,现仅存五开间平房一座,红墙黑瓦,四周植桂花与翠竹,门上书“古清凉寺”四字。房前围墙圆门上书“清凉别苑”,房后有六角亭一座,亭内一口古井,称还阳泉。 范公祠,在印月亭南侧。祠左右矗立两个“望延亭”。祠中有范仲淹在延州抗御西夏时的戎装像。两边墙壁上镌刻着范仲淹的名词佳句。祠堂门匾额上有“宋朝人物第一”6个大字,对联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公祠对面即为歇山四出水九脊十兽的古建殿宇,宏伟壮观,殿门匾额上刻有“天下奇观”4个字。还有两幅以明“奇观”之妙的联语:“阅尽天下奇情事,方知世上路不平”,“纵观二水一城古今英雄功过,遥看三川两山历代风流善恶。“天下奇观”上方东山头,就是在延安时的新闻出版机构——新华通讯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等部门旧址。
新中国的新闻事业是在延安清凉山里孕育的。
在革命圣地延安,有一座和宝塔山隔河相望的清凉山。这里曾经是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以及中央印刷厂等众多新闻出版部门的所在地,也正是在这里,孕育了新中国的新闻事业。1937年至1947年,在清凉山创办了新华通讯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边区群众报社、中央印刷厂等新闻出版单位,清凉山因此被称为“红色新闻山”。
延安清凉山:
清凉山,又名太和山,位于延安城东北、延河北岸,高100多米,方圆约4平方公里,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之一。
在抗日战争和时期,清凉山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印刷厂和边区群众报社的所在地。1938年3月,新华社从延安城内迁到清凉山。1939年2月,新华社从清凉山迁到所在地杨家岭。
1941年5月,新华社与解放日报社一起搬到清凉山上新打的窑洞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