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游新闻

大高玄殿军事单位-大高玄殿

大高玄殿军事单位-大高玄殿

北京道观一览

城里的道观

白云观················

东岳庙(朝阳区朝阳门外神路街)

大高玄殿(大高玄殿在西城区三座门大街23号)

吕祖阁(吕祖阁在西城区新壁街41号和明光胡同6号)

吕祖宫(金融街北京道协那个)

蟠桃宫(崇文门东大街东口)

关帝庙(在地安门西)

文昌帝君庙(北城帽儿胡同)

药王庙(崇文区东晓市街)

一亩园娘娘庙(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大光明门东南侧)

城隍庙大殿(西城区成方街33号)

宣仁庙(东城区北池子大街2号、4号)

昭显庙(西城区北长街71号)

火神庙(和平门外琉璃厂东街29号)

关岳庙(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49号)

下面是郊区的道观:

伏魔大帝宫

伏魔大帝宫位于通县城内西大街与中山街交接处路北。伏魔大帝是关羽封号,为帝王与民间所推崇供奉。佛教祀关羽始于六朝陈末。道教祀关羽,似始于北宋,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封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从此关帝庙、伏魔宫遍及全国。宫东向二进,明建清修。山门3间,前殿3间,南北配殿各3间,耳房各2问。后殿3间,北跨院为普济祠,南向三合院。仅余后殿、朵殿及所遗汉白玉八角雕花座一件,为通县重点保护文物。

玉虚宫

玉虚宫位于房山区黄山店乡黄山店村西北3公里的宝金山内。由前宫、后宫、塔院三部分组成。玉虚宫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光绪年间所重建。前宫四合院布局。正殿前竖碑两座。后宫地势与前宫殿脊齐平,四合院布局。塔院位于后宫50米左右,有塔4座。其中3座并列成“一”字,相隔约7米。建筑形式相同,八角形,砖结构,高约7米。这3座塔均为清宣统元年(1909)建。另一座距此三座塔30米远,高约7米。五道庙 五道庙在宣武区韩家潭西口铁树斜街与樱桃斜街之间的路口处。庙有玉帝殿,内有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撰记立碑,谓此处为正阳。宣武龙脉交通之地,故于庙侧建玉帝行宫,率诸神以镇之。今玉帝殿已不存。另一说法是诸宦官为魏忠贤所建,以祈福安。

五顶庙

北京最著名的五座泰山神庙,亦称碧霞元君庙,分别为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东顶在东直门外,俗呼东顶。因庙侧有一株数百年的老榆树,顺义、通县一带人又称为孤榆树庙,现已无存。南顶位于丰台区大红门外南顶村,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八年重修,民国年间倾记,现已无存。西顶亦称广仁宫碧霞元君庙,俗称娘娘庙,位于海淀区蓝靛厂。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称护国洪蕊宫,清康熙五十一年改称广仁宫碧霞元君庙,有大殿五进,旁有七十二司,以及清圣祖御制碑、乾隆御书联额并御制诗碑。民国时曾为舍粥厂,1949年后曾为疗养院,70年代辟为北京橡胶五金厂。现存山门、大殿、配殿及古柏。北顶位于朝阳区大屯北顶村。清乾隆年间整修,1976年后殿因地震坍塌,后被翻盖为北顶小学校。现仅存山门、前殿。中顶在右安门外十里草桥,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民国时又重修。现存山门、大殿以及石狮、张玉书篆额、史夔撰文石碑等。

岫云观

岫云观在房山区琉璃河中学院内。建于明代,原名恩惠寺,俗称老公庙。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仅存皋殿、三清殿和吕祖阁。岫云观古建筑是研究明代建筑工艺的实物资料,为房山县重点保护文物。三官庙 三官庙在西海北沿29、30号。清代始建,民国年间重修。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石券门,棋盘大门两扇。前殿3间,配殿东西各2间。西跨院有殿3间。是一座较完整的小型寺庙。为西城区保护文物。位于通州镇西大街东口路北。明建,称“三官庙”,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院南向二进。山门3间,硬山筒瓦箍头脊,次间后檐嵌六角形三交六菱窗。前殿、正殿各5间。东西配殿各3间,硬山合瓦元宝顶,次间前吞廊,如意石阶3级。后院正殿前,设青沙岩制浮雕龙纹圆形花坛一座,直径2.35米,边宽0.41米,由数块拼砌而成。

秀峰寺

秀峰寺位于海淀区北安河乡鹫峰山下。明正德六年(1511)由太监高让所建。1925年改名为修真观。1929年复更名为秀峰寺,并予修整。寺有三进,殿房数十间。

静福寺

静福寺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碧云寺北1公里许木兰陀山麓。原名玉皇庙,俗称玉皇顶。明天启元年(1621)建玉皇阁,清道光三十年(1850)建吕祖殿,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改称静福寺。坐落于山腰约海拔200米处,由并排三座院落组成,有玉皇阁、吕祖殿、关帝殿等。存山门一座,无梁结构,歇山顶,石券门,门额书“静福寺”3字。中院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修殿后日岸记》摩崖刻碑。寺内还有明天启元年《新建玉皇阁碑记》碑、清雍正十三年(1735)《玉皇顶祭星圣会碑记》碑、道光三十年《建立吕祖殿碑记》碑,以及清代扩建关帝殿碑。寺北有金泉洞,深4.25米,高2.9米,洞底一小汪泉水冬夏不枯。洞顶有一小洞,于洞内可以望天,为寺中一奇。与寺隔洞相望的东山梁上,曾建有洗心亭。

元圣宫

元圣宫位于顺义县北牛栏山下。始建年代不详,今碑文记载曾重修于万历年间。庙宇坐北朝南,前立木制牌楼一座,其后有石狮一对,为明代遗物。后面是仪门、前殿、正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房屋共40余间,均为清代建筑。殿宇上分别绘有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和空彩画。前殿月台上,又有古柏两株,高大粗壮,直插霄汉。后殿5间,黄琉璃绿剪边,金龙和玺彩画,月台高大。东西配殿各5间。院中松柏参天,甬道用各色石子拼成图案。为顺义县重点保护文物。

吕祖庙

吕祖庙位于房山区良乡西北25公里大南峪。明代创建,坐西朝东。随山势而建,前低后高。中轴线四进院落。位于密云县古北口镇河西村北万寿山上。与古北口镇只一水之隔。修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原名慈云寺,是佛教寺庙,寺内供奉观世音菩萨。清末宣统年间,道人郝祥麟重修,改慈云寺为道观吕祖庙。庙山门紧对古北口关,山下是潮河之水;庙的西部是卧虎山,北有长城为屏障,南部山下古北口河西村,古称柳林营,中部山腰有古北口八景之一的镇山塔和七郎坟。庙为清代晚期典型的三合院形式,占地为43米,南北稍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大殿内供奉着吕洞宾等泥塑彩绘神像。院内尚有3座残碑。

慈善寺

慈善寺位于石景山区天台山。慈善寺座落在天台之上,故又称天台寺。慈善寺始建年代不详,最迟在清初已成庙。分中、东、西三路,以西路的大悲殿为主,大悲殿三楹,正中供金漆木雕观音像,两旁有碧霞元君等八尊塑像,这种佛、道两家共进一堂的殿宇,在京郊不多见。南山坡有座藏式塔,高约10米,传为魔王和尚衣钵塔。每年三月十五日,为魔王和尚成道之期,慈善寺开庙三日,堪称京西香火极盛之寺。慈善寺殿堂基本完好,但大部分塑像被毁。寺内外石刻众多,以冯玉祥将军留下的石刻最为引人注目。有“勤俭为宝”、“真吃苦”、“耕读”、“淡泊”等楷书大字,前7字3尺见方,后4字2尺见方,镌刻在山门外东山坡和寺后北山坡上。在“耕读”、“淡泊”附近,尚有从《周易》摘录的“八卦谦”200余字,每字半尺见方。

沟崖

原名沟沟崖,因沟谷内多悬崖而得名。位于昌平区北部十三陵镇域内,为德胜口沟西侧的支沟。沟口南侧为德胜口村,北侧为德胜口水库,是军都山南麓狭窄谷地之一。

沟谷由流水切割而成。入口处两山对峙,其间距仅十余米。沟口海拔约140米,建塘坝截流1座。沟谷呈东南—西北走向,谷内山势由外及里逐渐高峻,沟内植被繁茂,周围有仙人、玉女、中峰、东峰、西峰、瑞峰、岫峰、将军、步虚、五云、金华和紫极等22峰环拱,其中中峰、东峰、西峰、瑞峰和岫峰5座山峰最负盛名。中峰为五峰之首,海拔963米。清康熙十二年(1673)编撰的《昌平州志》曾载有沟崖八景,即“飞瀑垂帘”、“寒泉漾玉”、“危峰夏雪”、“古洞春风”、“磴道穿云”、“松桥隐雾”、“南川午月”和“西寺子钟”。沟崖曾是佛、道两教胜地,有“北武当山”之称。自元、明以后,相继建造有玉虚观、碧霞宫、斗姥宫、西峰庵、东峰庵、瑞峰庵、盘道庵和西王母祠等72座佛、道宫观庙宇,现玉虚观、碧霞宫、斗姥宫和瑞峰庵等遗址仍存。

玉虚观全称护国中峰顶玉虚观,又称北武当沟崖玉虚观,俗称上庙。位于沟崖中峰山腰,距沟口约7500米。明天启二年(1622)建造,崇祯八年(1635)落成,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葺。该观有观门、钟楼、鼓楼、正殿、配殿、后殿和无上阁等建筑,沟崖庙宇建筑中最高、最险的一组建筑。整体建筑分布在4层阶梯式高台上。最下层有观门1座,保存至今。其形制为单檐歇山顶,上覆灰色布瓦,冰盘石檐,檐下嵌白色石匾额,上刻“护国中峰顶玉虚观”。观门内左右建钟、鼓二楼,左为钟楼,钟高1.3米;右为鼓楼,鼓已散失,仅存四壁。正殿面阔10米,进深4.8米;配殿面阔9.5米,进深4米,均已不存。殿前有石碑2通,分别刻有“沟沟崖中峰顶玉虚观碑记”及“重修碑记”,碑身及碑座均完好。观下有银杏树1株,为北京市一级古树名木。

碧霞宫位于玉虚观与斗姥宫之间。清光绪二十四年重修。有正殿3间,左、右配殿各3间,宫门3间。正殿为硬山式六檩前廊式建筑,现存后墙、左右山墙及部分柱檩,殿基宽8.5米,深5.4米。左右配殿存部分残墙,宫门残存台基。

斗姥宫位于东峰山腰。清光绪二十四年修葺。建有宫门、正殿、配殿。正殿右前处一巨大山石与左配殿相对。其建筑均已坍塌,仅存部分墙体。正殿及左配殿均为3间。正殿宽8.8米,深4.3米;配殿宽6.3米,深4米。宫门狭小。宫门外有硬山式灰色布瓦小房,存留后墙、左右山墙及后部房顶。

圣莲山

圣莲山(圣米石塘莲花山)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西北的群山峻岭之中,海拔930米,是道教的聚集之地。圣莲山山势陡峭,巍峨俊秀,山下幽谷深邃,溪流潺潺,山涧峰高崖陡,绝壁森森‘山上流云雾海,变化无穷‘丛林茂盛,古树参天,庙观亭阁掩映于浓荫崔盖之间,山间路径有秀的特色,舒展与骑缝古刹之间,而且还集中展示了雄、险、奥、绝、秀的特点,素有京西小五岳之美誉。

“道家风骨佛光照,奇峰峻石圣水灵”,这是圣莲山的真实写照。南天门一峰分两分院,佛门、道家两重天。早在明朝时期,佛教便在山上建宫立庙,名为胜泉寺。相传摩诃老祖是在圣米石塘之中,食圣米、饮圣水而得道成仙,所以佛教在当时非常兴旺;随之道教也落脚于此地,后建蟠桃宫于胜泉寺的后山北侧,俗称北庙,观中主持善于医道,又有圣水洞之圣水有调理百病,延年益寿之功效,故此名声大噪,进香朝拜,寻医求药者络绎不绝。在民国时期尤为鼎盛,当时的达官贵人、艺术名家也慕名而来,而且不惜重金建别墅于观中,至尽旧址尚存。蟠桃宫、圣水寺、关帝祠等建筑群体及众多景点、景观,又重新隐现于奇峰幽谷之中。

蒙古包的塞外风情;三合院、四合院的幽静和古朴;飞檐斗拱的仿古大戏楼,可让您欣赏到各种形势的节目,还有让您一展才艺的机会。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天上的星光与景区的灯光交相互应,混为一体,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圣莲山风景区是一处远离喧嚣、远离污染、远离烦恼的奇山圣地,它以一流的服务设施恭候中外游客的光临。

妙峰山

妙峰山风景名胜区妙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境内,距市中心50余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景区以“古刹、奇松、怪石”而闻名。妙峰山属太行山脉,火成岩结构,主峰海拔1291米,山势峭拔,花草清丽。

北京市名山之一,京郊游览胜地,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境内,门头沟区与昌平县界山,属太行山余脉。位于北京西北30余公里,距市区55公里,海拔1291米,面积20平方公里。旧名仰山,以“古刹”、“奇松”、“怪石”、“异卉”而闻名。因山势雄峻,五峰并举,妙高为其一,故亦称妙高峰。山上林木葱茏,风景优美,古多庙宇,有日出、晚霞、雾凇、山市等时令景观、有我国品质最好的千亩玫瑰花,以创建于明末的“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庙”著名。庙踞金顶,清至民国间,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举行盛大庙会,山因以著名。抗日期间庙毁,庙会遂衰。今仍以自然风光之美著称,尤以山南樱桃沟景色为佳。附近涧沟多玫瑰花。现为全市重点绿化区。

久负盛名的妙峰山娘娘庙始建于辽代,三处庙宇群(灵感宫、回香阁、玉皇顶)依山取势,参差错落,高低有致,14座殿宇分别供奉着释、道、儒、俗各路神灵,是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民众信仰中心。

北京的庙会起源于辽代,称“上巳春游”。元、明两代庙会进一步兴起。妙峰山庙会始于明代,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妙峰山开山半月余,日以万计的香客络绎于途,有的一步一揖,三步一扣首;有的竟以背鞍、滚砖、耳箭、悬灯等方式进香以示虔诚。各种民间香会边走边练,幡旗飘扬,鼓磬齐鸣,观者如潮。妙峰山庙会期,京都万人空巷,其规模堪称华北之首。

妙峰山传统庙会始于明代崇祯年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万善男信女,几百档民间花会汇聚妙峰山,朝顶进香,酬山赛会,施粥布茶,场面之壮观,信众之虔诚实属罕见。清《燕京岁时记》载:“妙峰山每属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幅辏,车马喧闹,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香火实可甲于天下矣”。1925年,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对妙峰山庙会进行了专门调查,出版了《妙峰山进香专号》,此次调查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妙峰山因此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发祥地。

丫髻山

丫髻山风景区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刘店乡(距北京91公里),因山颠两块巨石状若古代女孩头上的丫髻,因此得名丫髻山。四方百姓又称丫髻山为“东大山”。距东直门70公里,距金海湖45公里。丫髻山海拔363米,丫髻山上的碧霞元君祠为京东著名道观,始建于唐代鼎盛于元、明、清三朝;丫髻山磕头沟原有云岩寺,分上下两寺,始建于辽代,后经多次重修。上寺建筑悬崖峭壁上,其规模之大,工程之险,古来罕见。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道教名山丫髻山,经过近两年的整修,日前重新迎接游客。丫髻山四月庙会于明时兴起,京、津、鲁、晋、豫等地善男信女纷纷来此朝山进香,每天多达数万人。因此,丫髻山庙会也成为华北四大庙会之一。丫髻山景区有个状若仙桃的巨石被两山夹持,当地村民称之为“神桃峰”。历经数万年的风吹雨打,现如今,这颗硕大的“神桃”依然能分辨出桃嘴和桃身,游人从老远便可看到,成为“桃乡平谷”不可多得的一处亮丽美景。

自元代起,丫髻山一直是京城一带人们瞻拜祈祷的圣地。上至皇帝后妃,宗室王爷,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墨客,市民村夫,皆有逛东大山庙会的习俗。而庙会期间更是人如潮涌。山上有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碑文,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每岁孟夏,四方人士会于此者,或辇纸帛,或升香烛,拜叩登山,名为胜会,骈肩叠迹,不可胜计”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1946年。

相传唐朝即有道士在丫髻山上结庐修炼,明朝曾敕赐“护国天仙宫”匾额;碧霞元君祠、玉皇阁等十多座原庙宇在1949 年前夕被毁,后经当地信众又重新在山顶建了元君殿和山门,恢复了山下的紫霄宫。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举办“丫髻山庙会”和9月12-10月2日举办“金秋金果碧霞蟠桃采摘节”。

丫髻山东大山庙会为华北地区四大庙会之一。一九九四年,丫髻山庙会被载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道教大辞典》。

中国道教有几间有名的庙舍

正殿大高玄殿面阔7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是中国古建筑里规格最高的;后殿为九天万法雷坛,面阔5间;最后为一座楼阁,外观为两层,内部暗藏一层,实为三层,其顶部上圆下方,上为圆形攒尖顶的“乾元阁”,覆以象征穹窿的五样蓝琉璃瓦,下为方形的“坤贞宇”,覆以象征大地的五样黄琉璃瓦。这种“象天法地”的形制,级别之高,造型之精美为中国罕见,其内部蟠龙藻井,云鹤丹陛,木雕神龛,种种细部装修装饰皆工艺精美。

北京的道教宫观,除白云观外,还有没有别的?

中国现存著名的宫观大都为明清时兴建或者重修的,其中还有不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邑太清宫,坐落于老子故里。在唐代时,被奉为皇家祖庙。现属于全真道。

终南山楼观台,为老子向尹喜传道之所,相传始建于周代。

龙虎山天师府,为历代张天师居所和正一道的总部。

青城山常道观,又称“天师洞”,是张道陵修道之所。现属于全真道。

北京白云观,丘处机在此长住且葬于此,是全真道总部和三大祖庭之一。现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

北京大高玄殿,位于北京故宫西北角,是明、清两朝的皇家道观。

泰山岱庙,位于山东泰安城区。现属于全真道。

嵩山中岳庙,因为临近宋代首都开封,而受到历代北宋皇帝的尊崇。

天津天后宫,三大妈祖祖庙之一。现属于全真道。

芮城永乐宫,以其精美的壁画而闻名天下。

解州关帝庙,位于关羽的家乡——山西运城,是普天下关帝庙的祖庙。

沈阳太清宫,现属于全真道。

苏州玄妙观,观内三清殿为今已罕见的宋代古建筑。

武汉长春宫,祭祀丘处机,故名“长春”。

武当山太和宫,是世界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主体。

成都鹤鸣山,是张天师创立道教的地方

成都青羊宫,传说是老子的出生地。现宫观为清代所修,属于全真道。

昆明太和宫,以拥有铜铸的“金殿”而闻名。现存建筑主要为吴三桂所修。

西安八仙宫,相传是吕洞宾修仙得道之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避难时曾来此居住。现属于全真道。

帝王庙牌楼、景山前街大高玄殿牌楼有什么建筑特色?

北京的道教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燕地即产生早期道教的雏形,并出现了许多著名方士。道教在中原地区形成并传入北京以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金代中叶受到尊崇,元代仍然十分流行,明代时,因太祖、成祖及世宗等崇信道教,使道教曾活跃一时。而清代统治者重视佛教,道教相对受到冷落,致使日益衰落。民国年间,道教依然没有摆脱衰败的命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北京仅存各类大小道教寺观65所。

白云观位于西便门外滨河路,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建筑群。观初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9),原名天长观,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观,改名为太极宫,金泰和三年(1203),太极宫毁于火。元初全真派道长长春真人丘处机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驻太极宫掌管全国道教,遂更名长春宫。金天会五年(1127)丘处机逝世,其弟子在宫东建立道院,取名白云观。元代末年,长春宫等建筑毁于兵燹,白云观独存。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前后二殿和一些附属建筑,正统年间又大规模重建和添建,使观之规制趋于完善。明末,观复毁于火。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原来基础上重新大规模重修与扩建,今白云观的整体布局和主要殿阁规制即形成于此时。以后,在乾隆、光绪年间又有修缮和少量添建。民国期间,观内建筑大都因年久失修变的残破。解放后,政府于1956年拨款进行修缮,1957年定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期间,观再次受到破坏,1981年又拨款全面修葺,并对外开放。1979年,观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白云观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以及后院计四个部分,占地面积1公顷多。主要殿宇位于中轴线上,包括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阁等建筑,配殿、廊庑分列中轴两旁。山门前神路的前端有棂星门,为一四柱七楼木结构牌坊,正楼前后有额,前书“洞天胜境”,后书“琼林阆苑”。山门建于明代,面阔三间,单檐琉璃瓦歇山顶,汉白玉雕花拱券石门,檐下额书“敕建白云观”,门前有石狮、华表等物。棂星门外有砖砌照壁,壁心嵌“万古长春”字样的琉璃雕砖。山门内为灵官殿,原为四帅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内奉王灵官像。灵官殿后东西两侧有钟鼓楼,为方形二层建筑,东为鼓楼,西为钟楼,与其他寺观布置相反。其后为玉皇殿,坐落于高大的“凸”字形台基之上,殿面阔五间,三间前列月台,灰筒瓦歇山顶,殿内供玉皇大帝神像,现两侧的万历年间铸造的铜像为他处移来。老律堂原称七真殿,位于玉皇殿后,为观内道士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面阔三间,勾连搭建筑,前出月台。殿内供奉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塑像,丘处机居中,殿内正梁上悬康熙御书“琅简真庭”横匾。殿外月台右方立铜骡一骑,原为东岳庙之物,后移至此处。丘祖殿为老律堂后一组自成院落的前列建筑,始建于金正大五年(1128),名处顺堂,清康熙年间改为贞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改为今名,是全真龙门派后裔奉祀丘处机的殿堂,殿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殿内塑有丘真人和二胁侍像,有瘿钵置于石座上,相传为宋代遗物,为乾隆帝所赐。三清阁和四御殿是与丘祖殿组成院落的正房,上下两层,上为三清阁,下为四御殿,面阔五间,前出廊,是白云观中路北端的顶点建筑。三清阁供奉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殿供天神界的四位大帝像。阁两侧有转角翼楼相通,东为藏经楼,原藏有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后移交北京图书馆。西翼楼为朝天楼或望月楼。三清阁后为云集园,是白云观的后院,也是观最北端的建筑。云集园始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园中以戒台、云集山房为主体建筑,另外尚有云华仙馆、友鹤亭、妙香亭、退居楼等建筑点缀园中。云集山房面阔三间,周以围廊;戒台位于其南,北向,为传经受戒之所,其两侧有游廊迂回,后有假山横亘。整个后院布局精巧、景色幽美。观东路原有南极殿、真武殿、火神殿、斋堂等建筑,因所奉神像早毁,现已辟为寮房,作为生活居住区。东路尚有保存完好建于雍正年间的罗公塔,塔八角三级,砖石结构,雕花细腻,古朴庄重。西路建筑吕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祠堂院等;祠堂在南端,为供奉白云观历代方丈神位之所;元君殿,亦称娘娘殿,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面阔三间,歇山顶,中奉碧霞元君,左右为子孙娘娘和眼光娘娘,殿左右复有悬山各一座,下有催生娘娘和天花娘娘塑像,殿原为坐北朝南,现为坐南朝北,为观中唯一的倒座殿;吕祖殿位于元君殿西侧,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为一独立院落。院分前后亮殿,均面阔三间,两侧配以庑廊;前殿为八仙殿,殿中顺两山塑八仙像。穿八仙殿而过为吕祖殿,为供奉吕洞宾的专殿,殿为绿琉璃瓦顶,为观中仅有;元辰殿在三清阁西侧,又名六十甲子殿,为供奉六十甲子星宿神像之所,殿面阔五间,灰瓦歇山顶,殿内原奉六十甲子像毁于“”,现为1984年补塑,并于中央新塑斗姥像做主神。

大高玄殿位于西城区三座门大街23号,是明清两代尊奉“三清”的皇家道观。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嘉靖二十六年(1547)毁于火,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清代因避康熙帝名讳,改名“大高元殿”,后又更名为“大高殿”,并于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后又有多次修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殿受到严重破坏,后修复。民国年间,殿前部分建筑进行了拆除和改动。解放初期,政府曾对殿前木牌楼和习礼亭进行修缮,1956年在修景山前街时,将两座牌楼、两座亭子、北上门和两边连房拆除。1957年,殿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殿坐北朝南,南北长264米,东西宽57米,占地面积近1.5公顷,现存古建筑约1600平方米,基本上保持了原建风格。殿沿中轴由南往北依次为大高玄门、大高玄殿、九天万法雷坛、乾元阁等主体建筑,其左右布置有配殿、钟鼓楼及值房等建筑。殿前有两重琉璃门,均为并列的三座洞券门,护以石栏。琉璃门内有大高玄门,门面阔三间,中间有御路,通面阔16.20米,通进深8.80米,黄琉璃筒瓦歇山顶调大脊,五踩单昂斗栱。门内东西有钟鼓楼,均为方形平面,两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其内钟、鼓亦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失落。大高玄殿面阔七间,通面阔34米,通进深16.5米,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上檐七踩单翘重昂斗栱,下檐五踩重昂斗栱,金龙和玺彩画,前檐明、次间各四扇四抹隔扇门,两梢间为槛窗,均为三交六碗菱花窗格,带铜面页。大殿座落于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台基之上,前有月台,正面踏跺三出,中间有石雕御路,御路上雕有云龙、云凤、鹤等图案。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五间,均为绿琉璃瓦歇山顶,前出廊,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栱,旋子点金彩画。九天万法雷坛,位于大殿之后,面阔五间,通面阔15米,通进深10米,单檐庑殿顶,绿琉璃瓦黄剪边,五踩重昂斗栱,檐下绘旋子点金彩画,殿前有围以汉白玉石护栏的月台,中间有御路。殿东西有配房,各九开间,通面阔37.40米,通进深9.60米,绿琉璃瓦歇山顶调大脊。大高玄殿最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上层名“乾元阁”,为八根柱子构成圆攒尖顶,覆紫色琉璃瓦,亭立于平座上,周以围廊,有木质栏杆;下层名“坤贞宇”,方形,腰檐铺黄琉璃瓦,单翘单昂斗栱,井口天花,绘金龙;阁建于有汉白玉护栏的台基之上,正面中间有踏跺,石雕御路。

都城隍庙位于西城区成贤街33号,为供奉都城城隍的神庙,198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庙始建于元至元七年(1270),初名佑圣王灵应庙。元天历二年(1329)加封大都城隍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王妃。明永乐年间重修,更名为大威灵寺,以后明清各朝先后进行了重修或重建。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原有庙门、顺德门、阐威门等三道门,均三间,左右各一门。另有钟鼓楼、大威灵祠、寝祠、两庑各三间及治牲所、井亭、燎炉、碑亭等,现仅存寝祠。寝祠面阔五间,通阔24.8米,通进深17米,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黄琉璃瓦黑剪边歇山顶调大脊,正吻垂兽,排山滴水,五踩重昂斗栱,旋子彩画,五抹斜方格门窗,殿内井口天花,前后加金柱,一斗三升斗栱。殿前出轩三间,通面阔17.80米,进深7米,轩内为溜金斗栱。庙内尚存明英宗、清世宗、清高宗御书石碑。

东岳庙位于朝外大街141号,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庙为东汉时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第三十八代后裔张留孙开始筹资兴建,其逝世后由其弟子吴全节完成。庙动工于元延佑六年(1319),至治三年(1323)竣工,赐名为东岳仁寿宫,作为东岳大帝的行宫。元泰定二年(1325)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刺吉出资修建后殿,作为大帝和帝后的寝宫,天历元年(1328)完工,赐名昭德殿。明正统十二年(1447),明英宗于故地修葺和扩建,并更庙名为东岳庙,大殿为岱岳殿,后殿为育德殿。万历三年(1575),明神宗及其母李太后捐资重修东岳庙,次年又建造钟鼓楼。万历二十五年(1592)再次对东岳庙进行修葺,并加筑东、西太子殿和后罩楼。万历三十五年(1607),宫中太监又捐资修建庙前琉璃牌坊,至此,东岳庙正院殿宇工程基本完工。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庙毁于火,康熙四十一年修复。乾隆年间又对迈哦进行修葺。道光年间,庙中道士马宜麟重修庙宇,并扩建东西道院,东岳庙基本格局遂趋完备。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东岳庙为日军占据,损毁严重。民国年间,庙日趋衰败,至解放前夕庙中仅余道士9人。解放后,庙被机关、学校占用。1957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期间,庙中文物毁失殆尽。后因道路扩建,将山门和门前两座跨街木牌楼拆除。1995年底,东岳庙中路移交朝阳区文物文化管理局,并作为北京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1996年,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坐北朝南,占地约6公顷,有殿宇600余间,分中路正院和东、西道院三个部分。其建筑虽经明清两代重建、扩建,但中轴线上建筑的格局和庑殿斗栱及替木等仍保持着元代建筑的形制与特点,布局整齐,规制宏丽。中路现存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棂星门、戟门、岱岳殿、育德殿等,其他建筑则均匀、规整、对称地分布于两侧,形成既独立又相互连通的六进院落。戟门,又名瞻岱门,面阔五间,庑殿顶殿式做法,明次间三间为穿堂,左右两梢间内前有道教护法神哼哈二将塑像,后有十太保塑像。过戟门,有一长60米、高近1米的甬路连接庙的主殿岱岳殿。甬路两旁有钟鼓楼,均为方形,二层,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两檐间悬有明代陡匾,西侧钟楼为“鲸音”,东侧鼓楼为“鼍音”。岱岳殿坐落于长25米、宽19米的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檩,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庑殿顶。檐下单翘三昂斗栱,正面坐龙天花,和玺彩画。殿前后有抱厦,前为歇山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八檩;后为四檩悬山卷棚顶,面阔一间。岱岳殿两侧分别引出东西环廊回庑,连接东西朵殿和配殿,合围于戟门两侧。东朵殿称三茅君殿,西朵殿称炳灵公殿,东配殿为阜财神殿,西配殿为广嗣神殿,皆面阔三间,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歇山顶,两配殿檐下转角处为鸳鸯交首斗栱,仍保持宋、元时期的建筑特点。育德殿以一穿堂与岱岳殿相连接,殿面阔五间,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庑殿顶,前出抱厦,抱厦面阔三间,歇山卷棚顶。岱岳殿与育德殿整体格局如“工”字,为典型的宋、元建筑形制。戟门左右及向北的两侧有环绕的庑殿为地狱七十六司,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悬山调大脊,其前后檐下斗栱呈明显的元代形制特点。中路正院后部是后罩楼,二层,悬山调大脊,前出廊,三面环抱共七十四楹,内有娘娘殿、斗母殿、关帝殿、灶君殿、灵官殿、真武殿等,楼下有三间御座房,清末专供皇帝来庙祭典或往东陵时休憩使用。东院由六个小院组成,有伏魔大帝殿、江东殿、丫髻山九位娘娘殿等,其大部分为花园,奇花异果、回廊怪石点缀其间,景色宜人。西院则分布着一些零散殿宇,格局不甚规整,所供神祗多为民间俗神,如药王殿、鲁班殿、月老殿等。现东西两院仍为单位占用,部分建筑因改建楼房被拆除。

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位于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77号,1984年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庙相传为元代所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在元代庙址上改建,将殿宇改作琉璃瓦顶,并建重阁。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庙坐北朝南,有门东向。东向山门内外各有一牌楼,门外还有旗杆等物。山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山门内有钟鼓楼。门内为前殿,称为灵官殿,殿面阔三间,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二层殿面阔三间,勾连搭建筑,前为硬山箍头脊,后为歇山顶,蓝琉璃瓦绿剪边筒瓦顶。三层殿为二层,硬山调大脊,蓝琉璃瓦绿剪边筒瓦顶。四层殿为二层,名万寿景命宝阁,黄琉璃瓦硬山调大脊。东西配楼二层,硬山调大脊,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殿后有亭,可眺望什刹海。

吕祖阁位于西城区新壁街41号和明光胡同6号,是供奉以吕岩为主的道教宫观。阁始建于清初,198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阁坐北朝南,山门因建楼而拆除,现存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以及各配殿等。钟鼓楼均为方形,5.20米见宽,重檐歇山筒瓦顶调大脊,砖吻垂兽,五小兽,上有障日板。前殿面阔三间,通阔12.85米,通进深9.30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正吻垂兽,五小兽,排山滴水,殿前有高约2米的石狮一对。中殿面阔三间,通阔12.85米,通进深9.30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正吻垂兽,五小兽,排山滴水,殿前有形制相似的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箍头脊东西配房各三间。后殿面阔五间,通阔20.55米,通进深9.75米,黄琉璃瓦绿剪边硬山调大脊,正吻垂兽,五小兽,排山滴水,前出廊,旋子彩画,殿前有月台。东西配殿各五间,通阔18.3米,通进深6.25米,另有耳房三间。

宣仁庙位于北池子大街2号和4号,雍正六年(1728)敕建,祭祀风神,俗称风神庙。嘉庆九年(1804),曾对庙进行重修。庙坐北朝南,外垣门东向。主要建筑有影壁、山门、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等。影壁为琉璃砖所砌,绿琉璃瓦歇山顶调大脊,金边宝相花心,下有石须弥座。钟鼓楼为方形,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山门三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调大脊,檐下悬“敕建宣仁庙”石额,东西两侧有八字墙。前殿为祭祀风伯,面阔三间,通阔10米,通进深6.2米,旋子彩画。中殿,为庙之主体建筑,面阔三间,通阔14.4米,通进深11.8米,殿内盘龙井口天花,和玺彩画,正中梁上悬雍正帝御书“协和昭泰”匾额。后殿为祭祀八风神之所,面阔五间,通阔18.5米,进深8.5米,旋子彩画。各殿均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198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医院占用。

凝和庙位于北池子大街46号,雍正八年(1730)敕建,祭祀云神,俗称云神庙。民国年间时作为学校,现为北池子小学,1984年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庙街门西向,殿宇则坐北朝南,原有建筑有影壁、钟鼓楼、及四层大殿等,现存大殿及后殿等。大殿面阔三间,通阔14.4米,进深11.8米,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盘龙井口天花,六抹方格玻璃门窗。后殿面阔五间,通阔18.4米,进深8.5米,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明间单昂斗栱,平身科六攒,次间四攒,六抹方格玻璃门窗,内檐为单翘三踩斗栱,井口天花,后殿两侧各有朵殿三间,面阔10米,进深6.4米,灰筒瓦大式硬山箍头脊。

昭显庙位于西城区北长街71号,始建于雍正十年(1732),祭祀雷神,俗称雷神庙。民国时期北京教育会在此成立,1925年3月10日至4月15日,“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198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庙坐北朝南,外垣门东向。中轴线上原有影壁、山门、前殿、中殿、后殿等建筑,现仅存影壁及后殿。影壁长约22米,高约3.5米,厚约2米,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后殿面阔五间,通阔18.5米,通进深8.45米,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三踩单昂斗栱,和玺彩画。

此外,北京现存比较著名的道教宫观还有位于东城区的大慈延福宫、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49号的关岳庙、复兴门内北顺城街13、15号的吕祖阁、宣武区白纸坊东街的三教寺、顺义牛栏山的元圣宫、海淀区蓝靛厂的立马关帝庙、宣武区万寿公园的万寿西宫、琉璃厂东街29号的火神庙、崇文区花市的火神庙、东晓市街的药王庙、海淀区黑龙潭的龙王庙、朝阳区的九天玄女娘娘庙、朝外大街的天仙宫、丰台区南苑的中顶庙、长辛店的火神庙、房山区黄山店乡的玉虚宫、区大南峪的吕祖庙、官道乡的关帝庙、琉璃河乡的岫云观、瑞云寺、密云县古北口的吕祖阁、药王庙、通州区西南边乡的碧霞元君庙、伏魔大帝宫等,它们多数被列入北京市或各区县文物保护单位,陆续得到保护和修缮,成为北京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著名道观有哪些?

北京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历代帝王和部分杰出功臣名将的庙宇,也是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标志性建筑。

经明清代的保护和修缮,这里形成了以景德崇圣殿为中心的宏伟建筑群。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其建筑格局恢弘壮观,融合艺术和技术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绚丽多彩的篇章。

北京帝王庙景德门前东西两侧,横跨在阜成门内大街上有两座牌楼,因匾额书"景德街",所以人们一般称之为"景德牌楼"或"景德坊"。作为皇家坛庙建筑整体格局的一部分,无论在建筑规制或艺术造型上,它们都充分体现了京城皇家建筑的气度和风格。1954年因交通问题被"拆卸"。所幸的是牌楼在拆除时予以了较为细致的整体分解和小心拆除,花板、斗栱等建筑构件得以保存。

景山前街西头路北有座皇家庙宇大高殿,又称大高玄殿,修建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坐北朝南,殿前原有三座牌楼,成"品"字形围在习礼亭的前面,左右两座为过街牌楼,康熙、亁隆重修时增建了南面的正牌楼。

三座牌楼均为三间四柱九楼庑殿顶式,中间的牌楼在民国六年(1917)因倾斜而拆除。东西两牌楼在1954年12月扩建马路时拆除。1955年将两座牌楼的材料凑到一起,移至中央党校,又重新修建了一座牌楼。

全国著名的道观,寺庙有哪些?

洛阳上清宫: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市西北4千米邙山之巅翠云峰,相传这里为太上老君炼丹处。上清宫始建于唐代,初称老君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又称玄元皇帝庙。后因避玄宗讳,改称元元皇帝庙,再改上清官。上清宫规模宏伟,殿堂巍峨,门外有石狮石马,内有吴道子所作壁画《吴圣图》和《老子化胡经变相》,十分辉煌壮观。

北京白云观:白云观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外,是全真三大道教祖庭之一。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称天长观,金重建。金末,长春真人邱处机(1148~1227)谒见成吉思汗,受命管天下道教,主持太极宫,并改名长春宫。邱处机后,其弟子伊志平购长春宫东院建道院,名“白云观”。翌年春,建“处顺堂”于观中,埋葬邱处机遗骨。元末长春宫毁于战火,白云观残存。明时扩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格局。白云观是明代以来道教全真教派的第一丛林,北京最大的道观建筑。

嵩山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东4千米处,坐落在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中岳庙是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岳神是道教的尊神之一。中岳庙原名为“太室祠”,始建于秦代,至北魏时才改名称“中岳庙”。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增建扩修,庙房多达400余间,是我国五岳之中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

沈阳太清宫:龙门派在东北最大的十方丛林,位于沈河区西顺街北首。其开山祖师郭守真之“遗蜕”亦曾埋藏在这里。自康熙二年(1665年)创建。迄今已有320余年历史。乾隆三十年(1766年),曾遭水淹,以后屡次翻修。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完竣,遂改名为太清宫。1949年以后,历年均进行小型维修。

西安八仙庵,又称“八仙宫”,位于陕西西安东关内,原为唐代兴庆宫遗址的一部分,现在是古城西安最大的道教庙宇。相传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屡次翻修。

大慈延福宫的修缮

鹿邑太清宫,终南山楼观台,龙虎山天师府,青城山常道观,北京白云观,北京大高玄殿,泰山岱庙,嵩山中岳庙,天津天后宫,安阳长春观,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庙,沈阳太清宫,苏州玄妙观,武汉长春宫,武当山太和宫,成都鹤鸣山,青羊宫,昆明太和宫,西安八仙宫。

昊天大帝的道场在哪里

大慈延福宫的修缮工程日前进行了招标,这座明代道教建筑近日将开始修缮。

位于景山西街的大高玄殿名声挺大,有幸参观过的人却不多。作为我国惟一一座明、清两代皇家御用道观,大高玄殿始建于1542年,其现存建筑大高玄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大殿、九天应元雷坛、乾元阁等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1957年和1996年这里先后被公布为市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自50年代大高玄殿被某单位借用后,一晃儿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今得不到归还。这也是许多人对于它听说过没见过的原因。人们期待着它能早点腾清住户,早点儿得到修缮,早点儿对公众开放。

复建其南侧牌楼的工程将于近期展开,西城区文物部门已委托北京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进行复建的设计。从左边这张中国文物研究所提供的老照片上,我们可以重温当年的京城古韵,也不妨展望一下一年后的景色。

天穹宝殿是祭祀昊天上帝之殿堂,是宫中道教活动的场所,并与钦安殿、大高玄殿同为贮藏宫中道经之处,地处北京紫禁城内廷东路与东小长街北段钦昊门内,东面临东筒子路,西面邻景阳宫。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朝改建,后避康熙皇帝讳而改名天穹宝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