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名胜古迹-邯郸旅游景点排行榜前十名古风遗址
路过邯郸,特意在大名留宿一晚。想看看古老的北京府大名城,体验在高高的明清城墙上走路的感觉。
大名古城,大名府明城墙,大名府明清城墙,都是指的一个地方。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是明清时期的大名县城墙遗址。
“历史”大名,与太多的“数字、人名、事件”联系在一起,读懂大名似乎很容易,但是要想真正把大名研究透彻,颇需费一番思量。毕竟有太多的数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大名密不可分、紧紧相连。
大名府明清城墙始建于明代,初建城墙为土墙。城墙基本呈正方形,外长4232.9米,里长4135米,城高连垛口13米,下宽8.33米,上宽4.12米。炮台36座。
城墙顶外沿筑有2米高的垛口,各垛墙之间均有一方孔,供战时守望、射击之用。城顶内沿筑有高0.85米的宇墙,以防士卒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墙四角各筑有角楼,是防守的重要据点。每一城门右侧修一坡道,可直登城楼。战时,军队车马亦可从此道迅速登陆。
城垣外围挖有护城河,护城河深15米,宽30米。瓮城头道门外,护城河上各筑石桥。相传1757年,即乾隆22年,漳、卫漫溢,洪水浸城丈许,而城内百姓却安然无虑。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称“北京”。
明建文帝三年(1401年),漳、卫两河齐发大水,水位高于城墙,淤泥有一丈多深,大名府城被埋于地下。后,大名府迁至大名古城。
大名城按照古代礼制进行规划和建设,结合其地形特点形成规整和谐的城市空间形态。
明清时期的大名城有四座城门,以“仁、义、礼、智”四字命名。东门叫“体仁门”,南门叫“崇礼门”,西门叫“乐义门”,北门叫“端智门”。
东南西北四城门均有瓮城,四座瓮城的闸门名字也非常讲究。根据朝向的不同,面向南方的取名“朝阳”,面向东方的取名“迎喜”。
整个城墙下石上砖,庄重高大,雄浑古朴,犹如铜墙铁壁一般。坚固的城墙具有了强大的防水患、防盗匪、防兵火功能,保护着城内百姓安居乐业。
《登大名城墙有感》(网摘文,作者王拯)写出了大名古城辈出的名人和时代的变迁——
“遥想春秋五鹿,大秦东郡,闻名遐迩;魏博节度,北京天雄,赫赫有声;河朔重镇,三次为都;北门锁钥,历经九朝。周、秦、汉、唐、宋名城,郡、州、府、路、道治地。物华天宝,地杰人灵,狄公、寇准、韩琦,包拯、皆一代名相;欧阳、苏辙、柳开、束皙,系当代文豪。郭永以抗金,彪炳史册;隆真投身革命,万古留声。”
大名古城,历经明朝3次、清朝9次对城墙进行修葺、加固,很是庄重、高大、挺拔。城墙的规模式样也很完备。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不衰败。
大名城墙对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22日晚上9:30分,终于在大名古城对面的七天快捷酒店安顿下来。特意问前台要了可以对望城墙的房间。
我多年来一直有个心结,就是想在古代城墙上走走看看,可是除了在北京读书时登过天安门城楼、到过长城,其他的古城墙再也没有机会登过,比如西安的明城墙,南京的明城墙,开封的清代城墙,兴城的古城墙等,都是远观或仰视一下。没登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赶时间没空登城墙游览,有的是因为票价高不舍得花钱登城,有的确实因为事不凑巧城墙不开放。
于是,便问前台服务员“能否登古城、收费多少”的问题。服务员是个热情开朗的女孩子,爽快回答“可以登呀,登城不要票的,我每天都在明城墙上晨练,走一圈得50分钟左右。有点长啊,不过呢,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在城墙上晨练的感觉特别棒。”
听她如此说,我内心不由得窃喜连连。还想问问晚上让不让登城墙,一看时间这么晚就作罢了。来趟大名还能圆了我多年“登古城墙”的梦,还是免票的,想想就心花怒放。
办完入住手续,来不及进房间放行李,就直接到古城墙的北门“端智门”看夜景去了。
护城河外的广场上,有的人在悠闲散步,有的在做手工涂色画,有的在闲聊,还有一对夫妇领着孩子在坐电动小汽车。
我悠哉悠哉的溜达进了城内,发现里面是住家户和一些商铺,都是关门熄灯,街道路灯很暗,有点胆怯,就赶紧走出了古城。然后沿着护城河向东边走,慢悠悠的踱步、看夜景、拍照。也就一公里多的路程,就到了护城河的拐角,顺着护城河遥望古城的东北角:昏黄的月亮、高大的城墙、静谧的河水、不甚明亮的灯光,顿生寂寥森严之感。
据说为了恢复并保存大名古城风貌,大名政府制订了“退宅还绿、退宅还河、退宅还城,重塑大名府”的改造方案。可能因为政府的雷厉风行,才得以让明清城墙以崭新的傲姿面世吧。
感叹着大名古城的威力,欣赏着古城墙下的夜色,原路返回了宾馆。又百度做了一下“古城游历”的功课,先在梦中走一圈城墙也好。
23号一早醒来已经快9点了,内心埋怨着自己昨晚贪恋古城夜色入睡太晚。因为宾馆与古城仅隔一条马路,可以先游览再回来收拾行李。简单洗漱吃早餐,就直奔古城而去。
进入古城右侧角门,右转,有一很长的上行坡道,除了宽阔的平铺路面,紧挨城墙还修了台阶,古人在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了战时需要,宽阔的平铺路面可以直接运送大炮等各种武器,而人可以拾阶而上快速到达城墙。
到了城墙,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旧貌换新颜的大名城市,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流,水清柳绿蜿蜒曲折的护城河,红砖红顶或灰砖灰顶的城内民居,前观后瞻皆入眼可见的角楼,还有高高飘舞在城墙上空的彩旗。
踏着古砖,听着风声,看着美景,大步行走在城墙上,有穿越古代、亲临其境的感觉。
可能是疫情原因,也可能是我登城稍晚的原因,城墙上的人很少,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晨练”或“旅游”的人。独自或结伴大步疾行或小步快走的,应该是来“沿城墙”的当地居民,他们偶尔也看景看行人,但几乎不停下来拍照;那些慢悠悠闲逛、东张西望看景、每每驻足读标牌文字、每到一处大小景点就拍照留念的,肯定是旅游者。
哈哈!和我“偶遇”或擦肩而过的“晨练者”及“旅游者”应该对我的“身份”很迷惑吧?我是一会儿或漫步或疾走或停留;一会儿或远眺或近观或俯视;一会儿或缅怀或畅想或思考。
在高高的古城墙上,感觉真的棒极了!可以偶尔俯视一下墙内的红墙绿瓦和墙外绿柳成荫的护城河。目视着前方一个个角楼,再从这一个个的角楼穿过继续向前,就像跨越自己的过去,又走向了一个新的未来!城墙上随风飘扬的青龙白虎旗,就像一个个守护着我们的士兵,即便一个人登城墙也不害怕呢!
如果每天都能在城墙上走上一圈,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怪不得大名人一直有“沿墙”的习惯呢,据说是几百年前留下的民俗,叫“沿城墙”,坊间还有“天天沿墙,百病不生”的传说。
不知不觉,已经在城墙上逗留了一个多小时,咕咚运动报出了3公里多的数目。于是恋恋不舍的往北门走,得赶在中午12点之前退房,还得给古教堂(天主教堂)、古槐(明代卧龙槐)等景点留出时间参观。
忽然明白古人为何感怀时要登高了。此时此刻站在高高威严的古城墙上,真的是感慨、伤感颇多。望新旧房屋,生出岁月沧桑;看院落高低,尽显世态炎凉;想众生百态,忽感生之颇艰;念自身愁烦,顿觉未来飘渺;当怀古溯今,还需惜今之今!
找机会,一定再漫游一次大名古城,也一定要多走几圈明清城墙。
古代城墙的建筑风格、古风气韵,不仅体现在一砖一瓦上,一旗一杆也彰显着古代文明及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城墙一般是呈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四方形,古城墙上的旗子也就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不同的图案。
这四种图案又是古老中国传说中守护四方的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四兽融入了五行和方位,用不同的颜色来分别代表:东方青色为木,西方白色为金,南方赤色为火,北方黑色为水,中央**为土。
现在的人们在买房购地时也常讲究风水,“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于是城墙将东西南北四面墙上的灯杆和旗子的图案分成了:东段青龙,西段白虎,南段朱雀,北段玄武。
青龙的方位是东、左,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前,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后,代表冬季。
如果在城墙上迷失了方向,可以通过东、西、南、北四面墙上的灯杆和旗子的图案,来分辨、确认方向。
肥乡旅游景点大全
紫海芳庭薰衣草庄园,位于邯郸市磁县光禄镇溢泉湖景区东侧,占地200亩,西靠溢泉湖度假区,东临南水北调景观带。庄园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休闲体验为特色,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竞争力,以城市居民的需求为重点。
紫海芳庭薰衣草庄园倾力打造华北首家实景摄影基地,这里有圣托里尼的白色浪漫、有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诱惑、有向日葵金**的守望,有蓝天与风车构筑的浪漫景致,秋千、木屋、水车、栈道,营造浓厚的浪漫艺术气息,入镜在新人的唯美爱情画面当中。
在一望无际的花海边、在白色的沙曼亭上、在千万朵薰衣草中、在落日的草坪上、在浪漫紫海岸的树林里……紫海芳庭是书写爱情的地方、是蜜月及拍摄婚纱的“圣地”。走进紫海芳庭,呼吸纯净与浪漫的空气,挥霍自由的淳朴与奢华,感受生活中灵犀相应的贵族气质与自然韵律。
总之,紫海芳庭的建设是在保持原生态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增加了浪漫的元素,为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参与体验、修养身心、表达情感的平台或空间。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紫海芳庭薰衣草庄园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200亩 开放时间 :07:00—19:00 门票价格 :35元 著名景点 :漳河三峡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河北省邯郸市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门票预订,地理位置,高速公路,邯郸火车站,邯郸机场,主要景点,漳河三峡,炉峰山景区,讲武城遗址,北朝墓群,商代下七垣遗址,磁州窑遗址,溢泉湖, 地理位置 紫海芳庭,位于邯郸市磁县光禄镇溢泉湖景区东侧,占地200亩,西靠溢泉湖度假区,东临南水北调景观带。 高速公路 紫海芳庭薰衣草庄园 紫海芳庭距京港澳高速公路磁县入口12公里;距离京港澳高速公路马头入口13.6公里,从马头入口可快捷转入青兰高速。 邯郸火车站 紫海芳庭薰衣草庄园距邯郸火车站仅30分钟车程(28公里)。邯郸火车站始建于1986年,新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将保留既有货运系统,客运系统改建按照3台7线布置,新建高站台3座、无站台柱雨棚3.6万平方米,设旅客天桥、地下通道、行包通道,预计建设工期为1年。建成后,站房总建筑面积将由7000余平方米扩展到1.5万平方米,预计年旅客传送量将达450万人次。 邯郸火车站 邯郸机场 紫海芳庭薰衣草庄园距邯郸机场仅20分钟车程(18公里)。邯郸机场位于邯郸市西南11公里处,有机场专用快速路直达市区。机场总占地2000余亩,按照3C级支线机场标准建设,可起降波音737系列,空客319、320等中型客机。通航航线:邯郸——重庆、邯郸——上海、邯郸——大连、邯郸——杭州、邯郸——广州、邯郸——西安、邯郸——厦门。 主要景点 漳河三峡 漳河三峡(吴家峡、皇岩峡、马鞍峡)位于磁县与涉县交界处,东起白土镇吴家河村,西至涉县郊口村,自东向西为吴家峡、皇岩峡、马鞍峡。景区全长约20公里,沿河风光秀丽,可与长江三峡媲美,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水草丰盛,两岸山势挺拔峻秀,山间白云缭绕。刘秀岩、无底洞、马鞍峡、神牛峰等景点点缀其间,观之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此外,在岩峡山间有一个洞常年往外流红水,人们称为箭眼,传说当年刘秀被王莽追赶到此,刘秀受山神保护,王莽用箭射刘秀,红水即刘秀的血水。景区内还有邯郸人民在高山绝壁上开凿的人造天河——邯郸跃峰渠,似玉带盘绕山间,新建的海乐山水电站巍巍壮观,美不胜收。沿河两岸物产富饶:十里稻田飘香,一派江南风光,山中有酸枣、柿子、花椒、苹果、核桃、野葡萄和各种中草药,河滩奇石遍野,俯拾皆是。峡谷两岸叫不出名字的各种野花开满山坡,朵朵鲜花引来各种彩蝶在花间嬉戏,成群的鸭子在河中觅食,不禁使人们想起唐朝诗人骆宾汉著名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此外,山村农舍依山傍水,水磨、石碾别具一格,古风犹存。农家有山韭菜、野洋姜、土鸡蛋、香椿等绿色风味小吃。 炉峰山景区 炉峰山景区位于陶泉乡境内,距离磁县县城45公里。炉峰山俗称“小金顶”,海拔1087.6米,因山形似香炉而得名,为冀南第一高峰。山势高大雄伟奇特,漳河像一条长长的银带绕山而过。相传,早看日出,晚看日落,景色十分壮观。炉峰山山腰有胸围6米的古青榆树,虽经千年沧桑,依然枝繁叶茂。据清朝《磁州志》记载:“炉峰朝霭”为磁州八景之一。该景区还有龙洞沟、天宝寨、睡美人山等各种景点30余处,风光迷人,传说美妙。 讲武城遗址 讲武城遗址位于河北省磁县城南漳河北岸讲武城村。讲武城唐以前称武城,宋代以后改称讲武城。讲武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后,经常活动在这里,把此地作为培养武将的基地。古城平面呈平行四边形,除南墙及东墙南段被彰河冲毁外,其余大部分尚存。1958年发掘,出有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和豆、罐、盆等生活用品,从遗物上看属于战国古址,汉代以后曾经补筑、改造或扩建,继续沿用。 2006年5月25日,讲武城遗址作为战国至汉时期古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朝墓群 北朝墓群分布于磁县的东部,墓葬密集区位于磁县的东南部区域,南北绵延达15公里,东西约14公里,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为A级。北朝墓群文物档案中有编号记录的墓葬达134座,其中80多座有封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工作的推进,墓葬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北朝墓群已被列入“十一五”中国100处古遗址遗迹保护范围。 商代下七垣遗址 下七垣遗址位于河北磁县时营村西南漳河北岸台地上,遗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除一部分战国墓外,都是先商遗存。1974年为配合当地的农田基本建设,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30个探方,面积960平方米。共出土陶器4座,灰坑104个,商墓23座,战国墓6座,有人骨架19具,牛、鹿、猪骨架5具。共出土陶器304件,骨器354件,石器481件,蚌器274件,角器34件,卜骨、铜镞等文物124件。 下七垣遗址共分四层,叠压关系清楚,遗物特征明显。它为冀南地区商文化的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地层依据。下七垣遗址的主体特征以夹砂有腰隔、橄榄状罐、卷沿深腹盆、绳纹浅腹平底盆为一类;以鼓腹鬲、弧腹鬲、蛋形瓮等为一类。以上两类陶器群基本代表了下七垣遗址的基本特征,在学术界称为“下七垣文化”,是典型的先商文化彰河类型的代表性遗址。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州窑遗址 磁州窑为宋代北方民间著名瓷窑之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址位有两处,一是分布磁县的观台镇一带,另一处就是风景区内南响堂寺下的彭城镇到临水镇,其面积约十平方华里。 溢泉湖 溢泉湖位于磁县县城西3公里处,滏阳河源头,湖区森林植被茂密,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湖光水色交相辉映,轻舟点点,令人心旷神怡。湖区已建成特色别墅30栋,综合宾馆1栋,特色园林景区11处,设有人工沙滩浴场,水上跳伞、水上快艇、农家木船,垂钓等活动项目,具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是集旅游、度假、会议、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邯郸丛台在古代是什么作用?
肥乡旅游景点大全有赵都水镇、平原君赵胜墓、邯郸郊野公园、井堂寺和邯郸东郊森林公园等等。
一、赵都水镇
赵都水镇充分挖掘邯郸赵文化深层内涵,通过文化展示、互动体验、情境演绎、创意科技等手法,与旅游休闲和商业业态高度融合。以赵文化为核心,以建筑和水系景观为基底,以邯郸文化根源为线索构建文化体系,以古风建筑为载体,以水镇肌理为特色,将邯郸文化融进建筑、景观、氛围中,通过文旅景观落地,打造多个亮点,构筑多彩赵都水镇景观。
二、平原君赵胜墓
平原君赵胜墓一般指平原君墓。平原君墓又称平原君赵胜墓、赵胜墓,是战国时赵国人赵胜的墓地,1982年7月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原君墓区南北长120米,东西阔为70米,占地面积12.6亩。自南向北序为山门殿;赵武灵王殿;赵惠文王殿;平原君赵胜殿;张懋忠所书“赵平原君墓”碑。东侧殿为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殿。西侧为赵文化陈列馆。
三、邯郸郊野公园
邯郸郊野公园核心区占地100万平方米,是一个集文化、生态、休憩、采摘、健身运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体系。景观设计有木栈道、荷花池、漫水坝、桥头广场、景观桥、亲水平台、慢行道、游憩栈道、水上栈道、广场等,是一个集文化、生态、休憩、采摘、健身运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体系。
四、井堂寺
两千多年前,孔子西游经过肥乡城西北时,发现了一只只有三只脚的蟾蜍,于是他便叫当地的村民在此地挖一口井。井挖成功后,溢出的井水甘甜可口,能治百病,并且井水还具有灵性。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井旁修建了一座寺庙叫“井堂寺”。
五、邯郸东郊森林公园
邯郸东郊森林公园是肥乡县自己修建的人工公园,公园内有人造湖,假山,小亭等供人休闲娱乐之地,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游人来此地旅游休息。湖水清澈见底,游人划艇荡漾湖中,湖边柳条倒垂,真是江南风景江北现,颇有西湖的味道。正值仲春时,那丝丝杨柳,春风习习的感觉可以让人回味无穷。
位于邯郸市市区的丛台亦名“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为了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对作战方法进行改革,变车战为骑战,推行“胡服骑射”,并身体力行,训练兵马,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赵武灵王建筑丛台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史载,丛台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在当时扬名于列国。但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丛台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的破坏,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的变化。据地方志载,自明朝中叶(公元1500年前后)以来,就修复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建行宫于台上,后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遇地震连台毁坏。现在我们所见之丛台,是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修建的,以后又进行过重修。“丛台”名称的来历,是因为当时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汉书》颜师古释文:“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观赏赋诗。
丛台高7米,东西长60米,南北宽22米,台前翠柏夹道,有阶石可登台上,进门壁上嵌有“滏水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大字。台高7米,东西长59米、南北宽22米,向南突出一段长50米、宽10米。北有赵王宫,又名武灵馆,东有门楼,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诸榭,台北有“七贤祠”,祠内树立着赵国的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7位君子的彩色塑像。现在仅剩一台,高26米,中间夯筑,外用砖砌。清朝乾隆皇帝在这里留下了“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
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层青砖高台的底层南北各有一门,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几个大字,北门台阶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时亲笔书写的诗碑。当中一层有 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为纪念武灵王的而建。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层青砖高台的底层南北各有一门,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几个大字,北门台阶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时亲笔书写的诗碑。当中一层有 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为纪念武灵王的而建。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
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从南门拾级而上,东墙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古体大字,正门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临丛台时题写诗句的碑刻。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的一首律诗,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为1931年增设。院内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丛台的二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黑字,门里边还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流传很久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进圆拱门,有个建筑精美的小凉亭,红柱碧瓦,画栋雕梁,重檐兽角。再上三级台阶,推开红色雕花木门,进入约一间屋大小的方形亭间,面对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带的帝王将相刚刚离去。
登上丛台极目远眺,西边的巍巍太行山层峦起伏,西南赵国都城遗址赵王城蜿蜒的城墙隐约可见,西北便是赵国的铸箭炉、梳妆楼和插箭岭的遗址。俯视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飘香,垂柳倒影。台西有湖,湖中有六角亭,名“望诸榭”。相传很早以前湖中有个小土丘,丘上有个小庙是早年间修建的乐毅庙。现在的“望诸榭”是80多年前重建的。乐毅是燕国“黄金台招贤”选中的大将,在燕、赵、韩、魏、楚五国伐齐时,担任统帅,一气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几乎亡齐。燕国封乐毅为昌国君。燕昭王后,燕惠王听信齐国田单的反间计,召乐毅回燕都,阴谋他。乐毅识破燕惠王的图谋,直回赵国,被赵王封为“望诸君”。“望诸榭”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功绩而修建的。据地方志载,现在邯郸市东南30里的乐家堡,就是当年乐毅的故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