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行资讯

尤溪桂峰村-尤溪桂峰村简介

尤溪桂峰村-尤溪桂峰村简介

1、桂峰村:这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尤溪县东南方向,以其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2、侠天下旅游区:以独特的丹霞地貌和武侠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提供了丰富的户外娱乐项目如漂流、攀岩和徒步等。

3、联合梯田:尤溪联合梯田是著名的农业文化遗产,层层叠叠的梯田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4、九阜山:作为国家森林公园,九阜山以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火山地质结构吸引了众多游客。

5、南溪书院:这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书院,位于尤溪县南部,展示了尤溪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6、朱熹公园:为了纪念宋代著名哲学家朱熹而建,公园内不仅有朱熹的雕像,还有相关的历史文化展览。

7、沈郎乡:以沈郎村为中心,保留了丰富的畲族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是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好去处。

8、坂面古镇: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代建筑,是了解尤溪历史的窗口。

9、高泉村:以温泉著称的村庄,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温泉疗养和旅游。

10、洋头村:这个村庄以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宁静的居住环境而受到游客喜爱,是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福建省明清古建筑群保存最完整的村落,拥有着令人惊艳的晒秋之景

福建一传统村落,建于南宋时期,古街、古居、古树,尽显古村风光现今游客在选择旅行地时,往往都喜欢把古镇或古村当成自己的首选旅行地,以此在这里体会难得一遇的美丽风景,古建筑可谓前辈们辛苦劳作之后的佳作,随着流逝的岁月,渐渐呈现在游客面前。一般情况下古镇或古村,会比自然美景更加引人注目。孰不知,在国内竟有一座选址在龙脉上的古村,自然风光超级迷人,古村令人向往不已。这座村落就是位于三明市龙溪县,始建于南宋年间的桂峰村,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

听当地人讲,古村落里的建筑物,是拥有宋代四大家中蔡襄的第七代世孙蔡长参建而成,村落被群山所环绕,村子几乎看不见平地,因此村里的民居,大部分都是按照山势走向参建而成的,村内有条小溪绕村而过。而村子就在溪流两旁的三面山坡上面,村子背靠大山,面对峡谷,所以围绕在村子四周边的景色,别提有多美了。

很多游客来到这里以后,就会对当地人所处环境赞叹不已,直到现在,村子已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了,并且已被列入国家4A级景区,这里的最大看点就是,为了彰显其年代久远跟优秀山村文化。再加上自然而成的山水景色,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感觉美不胜收,不仅远离城市汽笛声,而且能够让你近距离跟大自然接触,畅快呼吸清新自然的空气。

不论是古村内的古街、古碑刻、古族谱、古居、古树、古书斋、古画等等,一切都是那样令人向往,自从踏入古村的那一刻起,就在游客心目中萌生出,想要对这座古村一探究竟的想法。村子里的主街道并不是很宽,但是却连接着许多条曲径幽长的小巷道。在这里不论是街道,还是小巷,路面全都用青石板铺砌而成,路面砌得很平整。

之所以道路会以这种形式呈现,原因有二,其一则是在桂峰村人气最旺的时候,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为了便于人们出行,因此就没有铺砌台阶。其二则是蔡家前辈在建造这座村落的初心,就是希望自己的后人能够耕读传家,以此来考取功名,在这前往仕途的道路上,一路顺顺利利,梦想成真。

据悉古村早在明清时期可谓最鼎盛,那时的古村,是尤溪县前往福州的必经之路,凡是在这里路过的人们,都会把桂峰村当成临时落脚的驿站,大部分商人,都会在这里完成交易。前往政府办事的官员,也会在这里住宿休息。古村所处位置符合每位前往这里的人们,时间长了,桂峰村也就成了一座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古村落了,因此就有了小福州的美誉。

直到现在桂峰村里,仍能看见遗留至今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约40幢左右,在这座山水风光环绕的桂峰村,有时间的话,你们是否愿意前往打卡游玩呢?

福建一古村落,建在风水宝地之上,风景优美,已有700多年历史了

桂峰古民居的发展

四季之中,秋天最短,抓不住秋天就瞬间溜走了,秋季出游是一趟过时不候的旅行。不知道大家都想好这个秋天要去哪里玩了吗?每年北方冬天都来临了,南方的福建秋才刚到,难道这意味着福建人只能看着北方人赏秋,并不是,虽然福建的秋天还未到,但有一处地方也可以开始赏秋了,这里就是桂峰古村。

桂峰古民居位于福建三明尤溪县洋中镇的东北部,四周群山环绕,云雾萦绕,这里曾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现如今还保存着39幢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几经风雨,依旧保存着极为完善,素有“小福州”之美称。

桂峰古民居,是福建省明清风格古建筑群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之一,迄今已有770多年的 历史 了。虽然桂峰村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 旅游 景点,但外地的游客还是比较少的,相比自由行的游客,摄影团队来的要更多一些,他们大部分都是当天拍摄完毕当天就离开了。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的古村落,可以在这里住上一晚,感受这个古村落的幽静。

花上一些时间走遍村中的角角落落,在桂峰村的后门山还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建筑,外形酷拟西藏的布达拉宫,也因此被外界称为“小布达拉宫”,建筑气势宏伟,它的石砌护坡很有气势,从山涧底开始砌筑,沿着陡峭的山脚一直修到半山腰,多达14层、高30多米。如果找不到,可以询问当地人,这里的居民都十分的淳朴与热情好客。

每年立秋之后,村中就会开始晒秋,三明的桂峰古民居可以说拥有福建省少有的晒秋之景,由于地形的原因,山地没有更多的场地以供收获的粮食晾晒,于是人们就把果实、农作物摆上自家房顶晾晒,待晒干之后,以便储存,这个自然而然的习惯,也成了桂峰村的美景。

桂峰古村落虽然是一个4A级景区,但门票却只收取20元,性价比非常的高,在这里完全感受不到商业化,整个村子都是原居民,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息,带上三五伙伴一起相聚桂峰,体验晒秋之美,相信会是一次醉人之旅。

要说桂峰古村落有没有什么缺点,有,有个缺点就是交通不算方便。自驾的游客到哪都方便,但没有自驾的游客坐车就稍微有点不方便了,坐车路线:可以坐动车到尤溪火车站,坐“动车站— 汽车 站”专线,转“尤溪—洋中”班车(19元,仅供参考) ,到达洋中后可与其他人拼七座面包车到达桂峰(一趟50元,仅供参考)

漫步村中,那古桥、古巷、古树、古碑刻、古书斋、古祠堂和古民居,宛如时光倒流,将人引入古韵古香的旧时光。如果周末不知道该怎么玩,那么桂峰古村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秋小长假也快了来了,你们都准备好出发了吗?

桂峰村的桂峰村

被专家们赞叹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海拔599米,四周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气候怡人,现存明、清时代古建筑39幢,是我省目前发现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也是尤溪县第一个获得“省级生态村”殊荣的古村。

原来的桂峰和许多偏僻农村一样:传统农业占主导、满地畜禽粪便、沿路旱厕排排、环村小河臭气熏天、村民精神生活单调,破坏环境行为处处可见。自2003年新两委上任伊始,村里提出了“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带开发”的发展模式,经过大力宣传,全村上下迅速形成了“只有发展旅游才能振兴桂峰经济”的共识,为此,创建一个干净、文明的旅游环境成为首要任务。在尤溪县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桂峰制定了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着力从“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态文化”这两大方面入手,通过引进项目、全民参与的形式,筹集300多万元用于生态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桂峰彻底告别了‘脏乱差’,村民过上了文明、健康的新生活,也给到此体验古民居文化底蕴的游客一个美好的印象。

桂峰村在改造生态环境,创建“省级生态村”的过程中,按照旅游发展要求,五大举措并行。一是大力宣传,使环保意识在村民的意识里生根,做到思想通、百事通、一通百通,确保建设工作顺利;二是保障“三通”,即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电;三是集中整治“脏乱差”,将人畜分居,拆除猪栏旱厕,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在村域内建造4座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公厕,安装了38个垃圾桶和40盏路灯,建设一座垃圾中转站和一处大型垃圾填埋场;四是大力植树造林,以恢复“桂花原是岭头香”美誉,结合宗亲力量,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3000多株名贵树种,实现“屋在绿中”;五是琢磨出了一套可持续保持生态环境的方法,即一方面依靠民间组织,成立管护队伍,专门负责村域卫生保洁,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使村民从中感受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实惠,使保护环境成为了村民自觉的行为。

如今的桂峰村,丹桂飘香,村庄整洁干净,随着创建生态村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全村群众的精神面貌悄悄的发生了变化,过去随地吐痰、乱扔脏物、损坏公物、乱砍滥伐等违反村规民约的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人讲卫生、讲公益、讲文明的社会气象,全村治安秩序良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建设目标,并多次获得市、县政府的表彰。2009年通过问卷调查,村民对村域内人居环境的满意率高达100%。

在福建三明有一个古村落,古村的历史,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

桂峰历史悠久。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来,迄今已760多年了。南宋中后期,金兵南侵,小朝廷偏安东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着南移。作为名门之后的蔡长,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桂峰便成为他理想的首选之地。后来,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从桂峰经过,是尤溪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促使桂峰迅速地繁华起来,素有“小福州”之美称。“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是当时桂峰情景的真实写照。蔡氏子孙在这里经过几个世纪的辛勤耕耘、创造文明,使桂峰成为方圆几百里之内的名门望族。 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均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中的三面山坡上。层层迭迭,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真可谓旋踵即景、移步换天。漫步村中,宛如涉足于一片梦中仙境。 许多专家学者来桂峰参观后惊叹:“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

桂峰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乾宁期间。据民国《尤溪县志》载:“资寿寺,在十六都。唐乾宁四年(897)建。国朝乾隆二十七(1762)年,僧瑞光重修。”又据该寺《复兴鍠山寺田碑记》文载,明崇祯十二年(1639),该寺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相传在蔡氏肇基前,已有其它几个姓氏在此安居,但只是零星小屋,构不成村庄。村中还有小地名如李厝垄、马家塘、坑里甘等,应为李姓马姓甘姓居所之命名。可惜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详情不得而知。

据普查得知,桂峰从唐末宋初时期,就已经有人在此居住。至南宋中后期,随着社会的逐步没落,外加金兵压境,促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面对内忧外患的国运,许多世家子弟便萌生避世的念头。北宋端明殿学士、书法家蔡襄之后裔九世孙蔡长,发现桂峰之地山川灵秀,可为安居之所,于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便带领儿孙披荆斩棘,在今祖庙处结庐而居,故祖庙成为蔡氏在桂峰的安居肇基之地,初定村名为“岭头”。

至元代初年,桂峰其它族姓或外迁或消失。而蔡氏子孙却繁衍很快,生产力也有所发展。开始大规模开荒造田,建设村庄,铺设石路,广种桂花,遂改村名为“桂岭”。

明洪武初年(1368—1377),尤溪区划分为50个都,桂峰为十六都的中心村。至明中叶,人口逐步增多,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蔡氏子孙奉行“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文化氛围开始浓厚。读书人中有多人先后考中了秀才、贡生、举人,建起了蔡氏祖庙,又有20几座新居拔地而起。蔡姓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名门望族。所以,外人开始称桂岭为“蔡岭”或“蔡岭头”,正名为“桂峰”。

明嘉靖三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年(1560—1760),这阶段为桂峰发展的鼎盛时期。外部条件:尤溪至福州的官道经过此地,大量的官家、商人和艄排工人,从福州返尤必从此地住宿过夜,大量的物质、文化消费,在促进当地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外地的各种商品文化信息。内部条件:当地功名成就者比比皆是,经商发财者不乏其人;有钱人开始争置田产、山产,营造华屋。买田产远至本省的建阳、邵武、古田、闽清等地,其中最多的1户每年可收田租6900多担(1担合50公斤)。据记载,这期间又新建了华屋近30座。同时还建起了“蔡氏宗祠”,重建了“祖庙”。这时候的建筑物,历史典故与吉祥图案,大量出现在各座建筑的石雕、木雕和壁画彩绘之中。

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桂峰与周边小村共分两保:以村中小溪为界,后门岭、李厝垄一边和后寮、君竹党、天堂为“桂后保”;坑头、下坪街一边与上塘、三石、牛头坪、半岭坑为“桂塘保”。

解放后,公社化时期(1959—1961),桂峰是洋中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1961年, 桂峰为小公社,辖桂峰、上塘、天堂、浮洋、官洋、王宅六个大队,后并入洋中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桂峰为洋中乡(1995年改镇)的一个行政村。 桂峰村因受地形限制,历史以来移山填海式的建设不多。即使村中局部建筑遭受火灾之劫,大多也是在原址上复建,故能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风貌。

1、石桥景区:古称石桥皓月,是桂峰村最繁华的区域。村中有一小溪穿村而过,依山伴水构筑酒肆、旅馆、商店,蜿蜒布局在小溪两旁,雕梁飞檐,古色古香,虽有一些破败,但仿佛可见当时此地的繁华景象。石砌古道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酒肆茶楼和旅馆商店鳞次栉比。再辅以石碑镌刻,明清时代的繁华街区跃然眼前。四季桂花芳香四溢,阵阵沁入心脾,人们一踏入景区,就感觉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至,使人禁不住生出欲探桂峰深幽之念。

2、下坪古街:简称“下坪街”。该处位于村中心地带,游客一进入村口,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一排紧密相连、小巧玲珑的古建筑。它左接石印桥,面前有一块开阔地。所谓“街”者,便是当地村民平时聚会之处。建筑年代大多为清中后期之物。建筑风格较之于其它房屋略显得矮些。最有特色的是,各座屋面用封火墙隔离,一旦发生火灾,能起到堵塞火路作用。

3、石建街区曲巷通幽:桂峰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路皆石,曲巷通幽。因为桂峰地势崎岖,各座建筑之间的距离相对窄小,故而要用大量的石材构筑护坡,诸如后门山厝的护坡多达14层、高达余30米,这样就形成了各条曲径通幽的小巷。为便于行走,又在各小巷的路面铺上石板条,形成独特的街区路面。因每座房屋构建工程浩大,新建扩建相当困难,为保留街区的传统风貌,奠定了基础。 桂峰村满目皆古,古道、古街、古树、古书斋、古碑刻、古画、古族谱等(见图),最出色的则是古建筑。据统计,清代以前的古建筑就有39座。 重点分述如下:

1、蔡氏祖庙

蔡氏祖庙位于村中心,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建筑面积731平方米,为二进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是蔡氏最早的肇基之地。祖庙背倚青山,面朝绿水,龙脉雄伟,案堂俊秀,地理先生称之为“飞凤衔书”。(见照片“肇基祖地”)

原祖庙始建于宋元时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六月廿二夜,周围民房失火,殃及祖庙,遂于次年在旧址上重新鼎建,现存建筑基本完整。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天井、下堂。正堂为三层建筑,迭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粗梁大柱,翘角飞檐,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面阔五间,明间高大宽敞,厅头设有神龛,置历代祖宗之神位,供后裔春秋祭祀。堂上高悬“九峰毓秀”、“进士”、“举人”、“文魁”、“武魁”、“五代同堂”等匾额。三楼大厅两侧分置两个圆窗,寓丹凤之双眼。沿11级垂带踏跺而下,便是天井,地面全部用青石板铺砌而成,两旁设花架、置盆景。左右为厢房,边走廊各置9级如意踏跺。下堂建筑简单大方,屋面正脊彩绘各种花卉图案,色彩艳丽,栩栩如生。门厅两侧分置两个圆形花窗,次间各置两扇大门。顺堂前11级垂带踏跺而下,是三个前埕,埕前立有照墙。整座建筑四周环有石砌走廊,屋后有五层花台,花台沟边左右各有一口小水井,清泉汩汩,誉为风水的“龙眼”。从建筑的风格来看,祖庙并不豪华,但在蔡氏子孙的眼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2、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位于石印桥上游。系清康熙八年已酉(1669),蔡茂相(名云鹤)高中进士后,第三年为首主持兴建的。据桂峰《蔡氏族谱》记载:当时正值盛世,也是蔡氏家族鼎盛时期,“一时拨币兴工,备极辉煌冠冕”。从此,它成为蔡氏族姓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见照片“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为二进制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建筑,方向270度。占地面积94米,建筑面积616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中堂、山门华表。面阔五间,左右次间与明间相通,构成一个宽敞的大厅。地面用石板和石灰三合土铺就,异常坚固。正堂为祀典活动的主要场所,因采用减柱法构建,即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故有五爪龙构件。厅中植四柱,宽10米有余。正楣中设一神龛,龛内竖立“皇清敕授儒林郎翰林院吉士六世祖登瀛蔡公妣徐安人神位”灵牌(见图之“灵牌神位”)。楣柱悬挂清乾隆宰相、内阁大学士蔡新亲笔题写的“人心知水源木本,庙貌报祖德宗功”的联筒。额悬“着存”、“进士”、“兄弟举人”匾,左悬一匾,文曰“钦命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学院邵享豫为 文魁 同治戊辰年乡荐中武贡生蔡扬章立”(见图之古匾)。前左悬今人立“兄妹硕士”匾,前右悬今人立“硕士”匾各一方等。沿垂带踏跺而下,为天井,左右各置花架。两侧为厢房,成门厅式结构。中堂内昂上悬“父子举人”匾,正楣柱悬挂“最喜渊源崇元定,尚期家世继君谟”筒联,外廊悬挂“宗功垂福泽,祖德衍家声”筒联。中堂之前是一个小庭院,院内树一根石旗杆,旁植奇花异草,可闻阵阵扑鼻芳香。

门楼华表小巧华丽,额书“蔡氏宗祠”,左额画“鹿竹(禄足)双庆”,右额画“鹤寿松龄”;左侧墙檐有“凤朝牡丹、鸳鸯戏水、四喜登梅、孔雀开屏、鱼跃龙门”组画。右侧墙檐串画“福寿平安、花开富贵、梅鹊争春、傲霜秋菊、喜气馥沁”组画。门内柱联为“兰水家声远,西山世泽长”,门联上为“绳其祖武唯耕读”,下为“贻厥孙谋在俭勤”。大门以石材为框,厚重的大门板上绘制尉迟恭、秦叔宝两位门神像,显得十分威武。值得一提的是,全祠用80根巨大杉木柱子构建,宽枋大梁,不用一钉一铁,全部用卯榫镶嵌而成,结构严密,富有特色。登斯堂者,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3、石狮厝

石狮厝为于村部右后侧,方向113度,因厝藏一精美的石狮而得名。该厝系蔡氏天房25世加朝公于清嘉庆年间所建。面阔五间,进深3间,占地面积590平方米,建筑面积486平方米,为二进穿斗式歇山顶木构建筑。

主体结构与文化内涵:

一走进山门(门头仔),就见一副精雕石刻对联,文曰“三谏风高勋业在苏黄以上,九峰派衍渊源从朱李而来。”背额书“紫气东来”四字。(苏黄:指苏东坡、黄庭坚;九峰:指南宋理学家蔡元定;朱李:指朱熹、李侗)。上联大意是:蔡襄(曾任瑞明殿学士,为我国北宋“四大家”之一)的成就不在苏东坡和黄庭坚之下;下联大意是: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自号“九峰”,是朱熹的首徒)的学问源自于朱熹、李侗。表现了主人立志秉承乃祖的立身处世之道,也显示了自己的地位不同一般。明清以来,桂峰蔡氏秉承先贤(元定)遗训,以经史传家,故科举入仕者长盛不衰。而学派渊源,可追溯到朱熹和李侗。(见图之“”)

主体建筑为二进制穿斗式歇山顶木结构,斗拱翘角,装饰的十分华丽。房屋四周依地势筑有围墙,即能防寒保暖又策安全。正房(中堂)部分分别为明间、次间、梢间,地面为三合土捣筑,坚固异常。前方左右分列厢房,中为天井,中砌垂带踏跺,天井内全部用青石板铺砌。与厢房相接的为中堂。因南方多杉木,且杉木具有体轻、坚韧、耐腐蚀的特点,故整座建筑均为杉木构建。房屋台基全用青石砌筑,中为垂带踏跺,两旁为如意踏跺。正堂厅中柱穿斗木雕双龙朝斗,计有六条古龙。昂首雀替中雕双鹤、左为双凤朝阳,右为双麒麟。前廊明间与次间脊檩用卷棚拱筑,中置斗拱,左斗拱上有双麒麟、空城计、“福”、“禧”人物木雕组合;右斗拱上有狮、马和“寿”“禄”人物木雕组合,极富地方特色(见图)。走廊墙裙,左右各有三副木浮雕,右廊墙裙中为凤朝牡丹、左为博古秋菊、右为博古幽兰。左廊墙裙中为凤朝牡丹、左为博古水仙、右为荷花。正房和厢房交接处,因地势有落差,为防止雨水溅喷,左右各置一道挡溅墙,并在上面浮雕作画。主要内容有风景、花卉、仕女、流云及博古图案等。厢房为单层建筑,面阔两间。两个槛窗为镂空木雕,左槛窗中为“福”、“禄”抽象木刻团雕,上首嵌雕二块“琴、棋”图案,下为“书、画”图案;右槛窗中为“寿”、“禧”抽象木刻团雕,上首为嵌雕“松、梅”图案,下为“竹、荷”图案。(见图)

石雕

是该厝的又一特色:正厅柱础雕刻内容有“鲤鱼跃龙门”、“松鹤延龄”、“麒麟送子”、“鹿竹双庆”、“马上封侯”等。最华丽的是中堂正门额枋卷书石刻:中为“爱吾庐”,左为“居仁”、右为“由义”。石门下方浮雕:中圆为太极,外圈为火焰,比喻太阳,左右为双凤、双蝠,边为祥云,下方为翻腾波涛。整个画面构图,即为“双凤朝阳”之意(见图)。石构门框侧为如意,正面各雕刻一身着铠甲武士,单手撑托上石枋,其右分别浮雕麒麟送子、双狮戏球和柱杖寿星等。门柱下方浮雕缠枝花卉、松鼠、古龙。在门的两侧各镶嵌一方形石雕图案,中为长命锁,四周边框镌刻琴棋书画与暗八仙组合浮雕等。

4、楼坪厅大厝:

该建筑位于村部后侧,方向170度,占地面积594.6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为二进制穿斗式木构建筑。是台胞蔡龙豪先生儿时旧居。因地势陡峭,于右侧另搭一楼板为厅,故曰“楼坪厅”,主体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

主体结构与文化内涵:

楼坪厅大门为石筑,与四周围墙相连。门上方额题“绩绍西山”四个大字,左书“丙申仲冬月”(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右落款“黄绍芳拜题”(见图)。大门两侧绘有壁画,左图为身着元代服饰的骑马官员,前有侍卫,后有华盖相随。右图为一书生,左上侧绘有一圆月,内有二人手持桂枝,寓“蟾宫折桂”之意(见图)。实际上这扇大门即为门楼的大门,折进门厅,中置一道封闭式大门,平常行走往两旁出入,逢重大喜庆才打开中门。门楼左右与厢房转角处各设一个拱门钱库,左额书“彤云”,右额书“紫气”。门楼后是天井,地面全部用青石铺砌,沿垂带踏跺便登上了正堂。

正堂主体

为二层歇山顶建筑,厅与走廊的地面均为三合土构筑,十分牢固。厅四周昂、枋的两头,均有木雕作替,中柱雕刻有古龙双庆、梅花雀替、荷花撑托等。正厅头设一神龛,以立祖宗之神位。额上现存两个镀金双鹤木雕匾座,神态逼真。前廊内檐明次间的脊檩上,均有古龙和五蝠木雕(见图)。前廊左右木墙裙浮雕内容,分别有八卦(太极)瓶菊花、博古吊磬、寿瓶牡丹、古琴宝剑和八仙故事等(见图)。廊柱础石刻,左为暗八仙镶镌琴棋书画,右暗八仙镶镌菊梅桃牡(见图)。左厢房边有一石砌古井,水清清澈见底,入口甘甜如蜜。(见图)

正堂明间

与厢房交接处屋面置有挡溅墙,主要功用是防止雨水溅喷。在挡溅墙上作画,是该民居的又一特色。右墙内侧浮雕鹧鸪、石榴、幽兰;外侧浮雕风景画,青松翠绿,百花斗艳 。画面构图似乎就是本座房子大门的外观,门上对联:“风调雨顺享安乐,国泰民安定太平”。左墙内侧浮雕斑鸠、翠荷、秋菊;外侧浮雕风景园林等(见图挡溅墙)。

5、后门山大厝

后门山大厝为独立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方向113度。为三进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据记载,本厝出过文武举人各1名、秀才7名,文化氛围浓厚,在桂峰村影响较大。(见图)

主体结构与文化内涵:

据传,后门山大厝当年耗资一万三千两白银,历经十余年所建。整个地基是建在陡峭的山边上,石砌扶坡从山涧底开始砌筑,高达30几米,多达14层。主体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中堂、下堂、厢房,右侧为附厝、左侧为附厝、书斋、书楼、洗砚池及崖刻所组成()。四面用土石围墙圈筑。是厝主模仿官家府第结构而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正堂为二层,面阔五间,明间十分宽大,地面为三合土捣筑,历经几百年仍坚固异常。大厅中植四柱,下垫八角花岗岩柱础。因大厅宽大,起分散主梁受力作用,有别于其它建筑,很有特色。正楣为朱色大门镶龛,构建独特。厅正栋柱雕刻五龙,镶刻五福(蝠);造月梁底托为龙凤,中柱枋雕有蝙蝠、菊花雀替。厅柱础底为莲瓣,鼓腹处镌刻鸳鸯戏水、梅花鹿竹、荷花鸳鸯、鹤寿延龄等图案。正厅上悬“国之屏翰”、“文魁”、“武魁”等匾,可惜在“”中被毁,只留下匾座。厅前廊边置两块移动式屏风,中间团画博古山水、八仙过海等画。前廊墙裙木雕缠枝状古龙,上窗为镂空花窗,窗下方木雕双狮戏球等。正堂与中堂结合处置一挡溅墙,左墙浮雕葫芦、芭蕉圃扇与松鹤;右墙浮雕松鹤腊梅与书剑琴棋。其余空间,绘有如意、卷草晕彩画等。边厢窗花均为古“寿”字,佐以缠枝花卉,构图别具一格。

中堂

为厝主接待普通宾客之处,中为客厅,中柱梁架上雕有古龙雀替。厅后边置设三重门,正门平常关闭,逢重大红白喜事才能打开,而日常只能从两旁出入。明间与正堂相对小些,次间、梢间、尽间与厢房相连。下堂形制基本与中堂相符,所不同的是其右为边厢,左边为门头仔,上雕双菱、缠枝花雀替、钱纹、双圈纹等木刻。门头仔之下另设一石门亭,额题与对联基本毁坏,只发现下联“四迎送礼”几字。

书斋

是桂峰明末清初建筑的一大特色,几乎每座古建筑都有,并在书斋周围配有池塘、花圃等,可见当时当地蔡氏家族对文化的重视。后门山的书楼、书斋和崖刻题字位于附厝之左约20米,中间浚有一方约30平方米的洗砚池。环境清幽,适合习文练武。虽然书楼已倾圯,书斋也已倾斜破败。但浓厚的氛围仍然依存。洗砚池右后侧刻有“活源”,左后镌有“蒸云”崖刻(见图)。书斋正厅壁上贴有很多当时考取功名的捷报,为此地又增添了几分书香韵味和几分优雅(见图“”)。据记载,该厝子孙中考取举人1名、贡生2名、秀才6名,真可谓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6、后门岭民居

位于村部左后侧山边,方向坐丁向巽(45度)。为二进制单檐穿斗式木构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后堂、厢房、二堂、门亭。左右为横厝,左侧建有华表山门。占地面积1026平方米,建筑面积893.75平方米。始建年代为清乾隆十二年(1747)。

主体建筑和文化内涵:

该大厝的特殊之处在于二堂为主厅堂,厅宽近8米。高大宏伟,建筑奇特。传说厝主在建筑该房时,听说萧公菩萨(保护神)不进有两层的房屋,但台基已就,也不便再进行更改,放弃了建两层房的主张。所以,才有该房二堂作为主厅堂之故。二堂正厅设正楣,后为神龛,祀祖宗之灵位,平常两扇大门关闭,祭祀时开启。正楣柱悬挂一副筒联,上联“大业帷修德”,下联“敦纶在读书”(见图),历经几百年,至今仍光亮如新。二堂梁枋雕刻形意古龙,下有各类花卉雀替。

后堂

为双层木建筑,共分明、次、稍、尽间,进深两间。廊外有横厝,进深三间。正设垂带踏跺,有11级落差。最特别之处是象服石往里凹,深约0.5米,使踏跺的垂带成悬空状。天井全部用石板条铺砌。天井两侧为双开间厢房。窗花稍成简单。前廊柱础阴阳雕刻荷花仙鹤、蟾宫折桂、喜鹊登梅以及左男官女右侍等图案。天井镶铺青石板,边沿修成弧形,做工十分讲究。

下堂

相对矮小,中厅木雕为古龙、蝙蝠及花卉。前右为厢房,左为门亭。左侧距离正厝25米处,设一华表山门。额题“功绩兰水”四个行书大字,上书“丁卯年(1747)菊月”,下书“林慈题”。旁佐绘喜鹊登梅、夏荷秋菊等图案。

7、后门田大厝:

后门田大厝位于村部右侧山边,方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为三进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筑以围墙。始建年代为清咸丰年间,约1850年左右,厝主蔡鸿钓为咸丰庚申年例贡,其父为道光辛卯年岁贡生,爷爷为乾隆甲辰年秀才,太爷为乾隆太学,太公为康熙选贡,书香门第。从厝主起,五代行医,只可惜医术在建国后无人后继。据载,因厝主在该房建筑后期出现意外变故,地面部分还来不及装修,迫使工程中断,故留下一些缺憾。期间,悬挂在正厅的镇宅古画,用金水书写的多幅木质对联,古籍医书,被烧毁,十分可惜。但是,就其艺术氛围来说,不失为桂峰现有建筑的佼佼者,在本省民居中也是独树一帜。特别是木刻艺术,工艺精湛,数量繁多,堪称尤溪县各类古建筑之最。

主体建筑和文化内涵:

正堂为二层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正厅)宽大气派,雕刻精美(见图)。中正栋柱上为如意穿斗,下为五爪古龙,缠枝菊花为枋替。正楣设一神龛,整块大额枋雕刻“双寿”、“卷书”、万蝠流云等花卉图案。厅左整块大额枋雕刻龙卷草、琴书及人物故事;厅右整块大额枋雕刻“寿”钱、屏风式卷书及人物故事。前廊明间内檐雕刻琴棋书画和人物故事,出挑雕刻牡丹、寿桃、石榴、书剑等。前廊次间内檐雕刻清“太平通宝”钱币、“圆寿”,外檐雕刻牡丹、龙纹图案。左右大额枋和前廊内外檐木雕的内容大体相同。大厅地面与天井尚未进行装修,稍显凌乱。

前廊外墙裙

四扇分别雕有博古花瓶、琴棋书画、八仙福(蝠)寿与飞禽走兽;窗花镂空雕刻蟹、虾、花瓶、琴书、博古、暗八仙等(见图)。两边雕刻风格大致相同,内容有所变化。正堂前两旁是厢房,在厢房走廊的额枋上雕刻是该厝的又一特色(见图)。左厢房首枋正背雕刻内容为牡丹;二枋正背雕有双鲤鱼;三枋雕刻不老松;转角昂上雕刻缠枝花卉。右厢房首枋正雕如意牡丹,背雕花篮;二枋正雕三鱼戏水,背雕三鱼;三枋正背雕刻木锦花;角雕缠枝牡丹。中堂后走廊内檐镂雕菊花、桃花等。

中堂中设正楣

中楣边木雕方天画戟、斗象、箭壶、马鞍、钟磬等。中堂正栋柱浮雕如意穿斗、葫芦宝瓶。中堂通廊内檐磨间为人物、松鹤,次间雕刻花瓶、麒麟等。内廊外枋串雕百花卷草,在桂峰古建筑中为仅见,堪称一绝。正堂的柱础成鼓形状,中堂柱础为瓜瓣形,前廊的柱础为方斗形。除外,还发现该厝的墙上张贴着的清代厝主蔡兆源等科举考试的捷报多张。

古今文人达官对桂峰景致赞咏的诗词繁多,最著名的却是清文华殿大学士(清制: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兼殿、阁及六部尚书衔)葛山蔡新所作《八景总咏》诗:“桂峰名胜良难数,去天不远才尺五。金鸡璀璨映朝曦,石笋峥嵘为砥柱。云龙风虎各效灵,骧吼声雄畴足伍。最爱泉流酒国春,故人清风堪相与。丹桂当秋拂袖香,环桥月色光如许。予游斯地能深忆,八景天然亘万古”。

在福建众多的 旅游 景点中,有一个被称为“闽中明珠”,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地方很是令人着迷。

它是福建魅力古村镇的代表之一,也是福建古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还是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第一批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和福建省首批的“金牌 旅游 村”。

光听这名号,就已经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要一看究竟的激动了。

它就是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的桂峰村,以优美的环境和保存完好的众多古建筑被列入中国 历史 文化名村。

想要去桂峰村,自驾的话,导航一搜就可以了,从厦门出发大概要5个多小时,如果是从福州出发,只要2小时就可以到达。

如果是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的话,可以坐动车到尤溪站,然后到尤溪 汽车 站去转“尤溪—洋中”的班车,19元,等到了洋中后就可以和其他人拼一辆车到桂峰,一趟大概是50元。

既然是4A级景区,那也是要门票的,门票价格是20元,个人感觉还行吧,毕竟也是有700多年的 历史 了。

在南宋中后期,随着当时 社会 的逐步没落,再加上金兵压境,那会儿全国的重心南移,很多的世家子弟也都想找一个好地方来避世休 养生 息。

当时北宋的端明殿学士、书法家蔡襄的后裔九世孙蔡长,发现了桂峰这个山川灵秀的宝地,是他梦想中的桃花源地。于是就在南宋理宗淳祐七年,也就是公元1247年,带着一家老小来到这儿开始安居。

《桂峰蔡氏族谱》 中也有记载:“蔡襄六世孙蔡諲,在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因避族相(蔡)京卞之祸,自莆迁尤住十七都樟溪白叶黄坑口,遂为尤溪本支祖。其孙蔡长,宋理宗淳祐七年丁未(公元1247年),由三石井头湾肇居桂岭,为桂峰之始祖。”

当时他们初来乍到,一开始取的村名叫“岭头”,后来到元代初年的时候,子孙繁衍已经很快了,农业生产力也有很大的提升,可以大规模的开荒造田,建设村庄了。

在村子里种了很多桂花树,所以又改村名为“桂岭”。

到了明洪武初年,当时尤溪一共划分了50个都,而桂岭就是16个都的中心村,就这个比例,可想而知发展有多快。

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的不断发展,蔡氏家族已经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层次是上的东西了。蔡氏子孙奉行着“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开始读书,文化氛围变得浓厚了。

随着家族的读书人越来越有出息,很多人都先后考中了秀才、贡生、举人,建起了蔡氏祖庙。

这时,蔡姓逐渐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名门望族。所以,大家开始称桂岭为“蔡岭”,后来正名更名为“桂峰”了。

说到底,现在我们看的桂峰村的 历史 ,其实就是蔡氏家族的发家奋斗史啊。

也有人说,蔡氏家族多亏来到桂峰村这个风水宝地,根据风水学上说的,桂峰村依山而建,是个“飞凤衔书”的地形,这个地方会出文化人,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祖坟葬的好”。

但事实也是如此,从他们的祖先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蔡襄开始,就一直出了很多进士,举人,包括什么兄弟举人,父子举人,文魁武魁等等。

就拿现在来说,这里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也有很多。看来不光风水好,文化底蕴也很重要啊。

云雾萦绕,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桂峰村,在 历史 上也曾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拿手机拍,每个角度都很不错。

桂峰村四周群山环抱,就像是在色彩鲜明的光影中镶嵌着一栋栋明清古民居。

整个村庄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内保存的蔡氏祖庙、蔡氏宗祠、石狮厝、楼坪厅等39栋明、清典型古建筑令很多专家学者惊叹:“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 历史 ”。

在桂峰村,最美的时候就是晒秋季节,漫步村中,一步一景,美到不敢大声呼吸和喧哗,怕打扰了村庄的宁静。

以“晒秋”为主题,处处可以展现出秋意,主景区每家每户挂着统一规格的红灯笼,给村庄增添了很多暖意。

桂峰村不大,但胜在幽静,虽然这里游客不多,花两个小时就可以逛完,当然,你也可以花上两天一夜的时间来慢慢品味它。

如果你累了,就吃碗豆花,坐在桥上乘凉,如果你不想吃豆花,那么还有水东烤鸭、锅边糊、清汤面、猪头肉、大条面、油卷、春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