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会馆居住时的著作-绍兴会馆
会馆是各省在京各界人士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1912年8月,先生北上来到北京,京城各界人士在虎坊桥湖广会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湖广会馆还留下了张居正、纪晓岚、曾国藩、、章太炎及梨园泰斗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的足迹。1912年5月,鲁迅先生来京后,即住进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达8年之久,在这里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许多不朽之作。1920年2月,来北京后曾居住于烂缦胡同的湖南会馆,在会馆的戏楼里召开了“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如今,这些会馆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鲁迅请胡适吃饭,要在梅干菜扣肉里放辣椒?
在北京,《觉醒年代》的拍摄地还挺多的,可以打卡参观。这些地方应该是你能找到电视剧中相关场景的地方。很多朋友都很爱这部剧,不如去看看那些拍摄场景,改一改。
陶然亭公园
这是剧中最浪漫的“雪中亭”,陈/刘/钱在此赏雪、听琴、饮酒,而四大名亭则以“让菊花与黄家相识,你便一醉方休”而得名
营业时间:6:00-21:00(旺季)
预约指南:微信官方账号畅游公园预约。
园内有庵/高烈士墓。
营业时间:8:00-18:00(旺季)
预订指南:微信官方账号“陶然亭贝茨尼姑庵预订”
背景:鲁迅从1924年到1926年住在这里。其实北京有四处鲁迅故居,但这是最后一处,也是保存最完整、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一座四合院,北三室,南三室,东西厢房各两室。
营业时间:9:00-16:00(周二至周日)
预约指南:微信官方账号“北京鲁迅博物馆”预约。
景点地址: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三巷21号
鲁迅故居
剧中鲁迅/陈独秀在绍兴会馆的“布书书店”聚会。这是鲁迅先生的另一处故居,这里有作品《狂人日记》。但现在变成了民房,布书书店被拆了。
景点地址:西城区南半截胡同7号
绍兴会馆
1918年,邵飘萍创办《京报》,也成为的舆论阵地。报纸墙上的那本书是“铁肩硬汉”。
营业时间:9:00-17:00(周二至周日)
预约指南:微信官方账号“北京报业博物馆”预约。
地址:西城区罗马式街魏冉胡同30/32号
京报馆
《新青年》是五的深度冲锋,现在还和陈独秀故居在一起。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时就住在这里。
营业时间:9:00-16:00(周二至周日)
预约指南:微信官方账号的“党史E开学”
地址:东城区北池子大街江安胡同20号
《新青年》编辑部
1920年至1924年,曾在此居住,并在此创建了理论研究会和北京***早期组织。
营业时间:9:00-16:30(周三至周日)
预订指南:微信官方账号“故居”
景点地址:西城区文化胡同24号
故居
金雨轩茶楼创建于1915年,等人经常来参加中国少年学会和文学研究会的活动。
营业时间:9:00-19:00
预约指南:微信官方账号“北京中山公园”进行预约。
景点地址:中山公园内
历史上的青州
在民国文人里,鲁迅与胡适的关系不大好,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不过,他们在发生矛盾之前,也有过几次愉快的交往。
1917年,胡适从美国留学回来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任职《新青年》编辑。一年后的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启动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生涯。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
当时,鲁迅任职教育部佥事,住在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7号的绍兴会馆。1912年,鲁迅作为一名北漂青年,来到北京第一站就是绍兴会馆。这一住就是7年。巧的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当年也是在绍兴会馆里被点为翰林的。
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也是《新青年》的编委之一,与编辑胡适应该是认识的。这次发表了如此有影响力的作品,鲁迅便有意感谢胡适,产生了请他吃饭的想法。
在哪儿吃饭最合适呢?鲁迅是一名标准的吃货,在北京“逛吃逛吃”,光是有名有姓的大饭馆,就吃了65家。这次,鲁迅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邀请他到自己居住的地方——绍兴会馆吃饭。
绍兴会馆建于1826年,原名山阳会稽两邑会馆,主要招待山阴、会稽两县进京赶考的举人,后来改为了绍兴会馆。这里地方幽静,却能够做出很地道的绍兴菜肴。鲁迅非常喜欢在这里吃饭。他能够在绍兴会馆一住就是7年,不可能没有伙食上的考虑。
这天,胡适高高兴兴地赴约来了。两人在绍兴会馆坐定,等菜肴送上来。第一道菜,是江浙一带的特色菜肴——梅干菜扣肉。它用选用的食材的连皮五花肉和腌制的梅干菜,用慢火,以较长时间炖煮后而成,吃上去爽口而不腻人,爽滑劲道,相当美味。胡适很喜欢这道菜,但他感到不解的是,这道梅干菜扣肉里还放了辣椒。
众所周知,梅干菜扣肉一般不放辣椒。显然,是鲁迅特意所为。胡适不大理解,问鲁迅:“据我所知江浙一带人爱甜不爱辣,先生好像是个例外?”
鲁迅回答:“绍兴人确无吃辣椒之好,独鲁迅有辣椒之嗜,我是以此物解困。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支辣椒来,分成几节放进嘴里咀嚼,只咀嚼得额头冒汗,周身发软,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适之先生(胡适)可以一试。”
胡适听了,大笑。
鲁迅17岁就离开家乡,20多年来走南闯北,足迹一度漂洋过海远到日本。期间,他虽然很怀念家乡的绍兴美食,什么黄酒、茴香豆、盐煮笋、霉干菜、糙米饭、炒豆子、烧酒、花生米、熏鱼头、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等,还将他们一一写进文学作品里,可实际上越来越迷恋北方的饮食,喜欢重油、多辣、坚硬的菜肴。所以,到后来他竟然能够生吃干辣椒,用以御寒。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胡适的老家是安徽绩溪,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府,菜肴偏咸、偏辣,安徽人也很能吃辣椒。鲁迅在梅干菜扣肉里放上辣椒,显然是为了照顾胡适的胃口。只是这一层意思,鲁迅自己怎么好意思说出来呢?
对了,鲁迅请胡适吃饭之后,胡适“来而不往非礼也”,又在离北京大学较近的东兴楼请鲁迅吃了一顿饭。东兴楼是北京有名气的酒楼,号称北京八大楼之首。这顿饭,怕是花了胡适不少钱吧?
砖塔胡同的鲁迅故居
一、古城青州的历史文化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
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就有东夷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时期,东夷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青州为齐国腹地,物质丰富,文化发达。西汉初期,建广县城,为青州刺史部治所所在地。
西晋末年,青州刺史曹嶷另筑新城,名广固城,曾作为南燕国慕容德的国都。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
新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阳河北岸建东阳城。北魏时期,由于东阳城地狭人广,在南阳河南岸增筑南廓,是为南阳城。
隋唐至明清,东阳城、南阳城一直为青州总管府、京东东路、青州府、益都县等几级治所所在地,为历史上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昭德古街区概述 悠久的历史给青州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青州市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街道。
古街道建筑青砖灰瓦、红栏白墙、青石铺地,透出浓浓的古风雅韵。可以说,青州古街就是青州悠久历史的缩影和最好的见证。
而在这些古街中,保存最完好,原汁原味,至今仍然延续其文化传统的,当属东关昭德街区。昭德街区主要街道包括东门街、东关街、昭德街、北阁街、粮食街及其两侧街巷,它们南北相通、东西相连,形成了一组“连线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
全长3000余米。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南到临朐、临沂直通南京,北到京城的交通要道,为山东东部著名的商贸中心和宗教活动中心。
回、汉各民族和谐相处,文化交流互融 昭德街区是以 *** 为主,回、汉、满、蒙等各民族杂居的居住区。最早来青州的 *** 信徒 *** ,可以追溯到唐朝。
当时青州地区非常繁荣昌盛,以贸易为主的 *** 人、波斯人、大食人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来到青州开展贸易活动,当地人称之为“蕃客”。朝廷曾在此设置“青州押两蕃使司”,专门管理蕃客事务。
但那时的蕃客流动性大,在青州定居的并不多。自元初开始,众多的 *** 官员及其眷属徙居青州,青州形成稳定的 *** 聚居区,从此后,这里的 *** 居民世代相袭,现居住人口2万余人。
至今,这里的 *** 居民仍保留着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同时,各民族通婚联姻,文化互相交流,在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传播的同时, *** 、满族的武术、花毽、歌舞、餐饮等也逐渐融入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中。
*** 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踢花毽,现在已成为青州市非常普及的运动,每天清晨,公园里、广场上满天飞舞的花毽成为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文化成为推进民族和谐与团结的重要纽带,全市的3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谐相处,融合成了一家人,青州市已连续四年捧回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这一象征民族团结和谐的最高奖。
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昭德街区不但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而且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在这个街区历史上曾诞生或居住过许多光照千秋、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最为著名的莫过于4位状元。
一为北宋著名的三元状元王曾。传说,王曾的父亲虽然不懂文墨,但雅重儒道。
晚年梦见孔子托梦,言曾参将往生其家。果然,不久喜得一子,因此取名王曾。
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大魁天下。后官至宰相,封沂国公。
昭德街白果庄巷便是王丞相故居的后门,巷名因原有王曾兄弟二人栽植的白果树而得名,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段松龄的里谣为证:“井深街阔是吾乡,屈指高风数二王。请看故园银杏树,行人千古式甘棠。”
诗中的二王即指王曾、王子融兄弟俩。二是明代状元赵秉忠。
赵秉忠,字季卿,号阳。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其故居位于北阁街西侧,名曰软绿园。明代进士李中行在《怀赵阳学士》诗中曰:“祥烟迢递接青徐,十亩林塘学士居。
萝月横窗凝卧阁,松风绕砌定观鱼。”诗中的赵阳即赵秉忠,十亩林塘学士居即软绿园。
至今街区仍保留着赵状元命名的青龙、白虎二巷。其考中状元的殿试卷现保存在青州市博物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状元卷,为国家一级文物。
段松龄本人也是北阁街人,所以,他对软绿园的追忆真实而富有情感,其《里谣十首》中说:“青龙巷口状元坊,笑卷珠帘熨篆香,软绿园中歌舞罢,空余翠盖拥红妆。”三为清代状元、著名的外交家洪钧。
洪钧本为江苏吴县人,同治年间,母子二人来青州投奔在此做官的亲友,住在东门街附近的绍兴会馆,少年时代的洪钧就在此处的“森盛号”杂货店学徒,由于他刻苦学习,在青州考院考中秀才,同治七年(1868年)进京殿试,高中状元,青州民众称之为“学徒状元”。青州市博物馆珍藏其手书对联一副:“书求往迹得其化,文有真宗鉴乃神”。
此外,此地清代还出过一位武状元丁殿祥,其状元府在东门街附近。丁殿祥, *** 人,字靖远,号崧生,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武进士第一名,皇帝钦点为“武状元”。
曾任宫廷一等侍卫、广西参将等职。或许是笼罩了4位状元的光环,这一街区历代都有许多达官贵人、政客显要选择在此居住。
昭德街东赵宅巷,原系元代荣禄大夫、左丞相伯颜居住的地方。元灭宋后,元宪宗赐伯颜赵姓,迁居青州。
至今,街区仍有许多赵姓后。
二、青州古城的古城历史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大禹治水划九州,青州为九州之一。被公认为科学价值很高的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古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中就有青州,称青州“东北据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因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吕氏春秋》称青州为“东方之州”。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迭为名城重镇,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之久。西汉元封五年,设青州刺史部,是全国13刺史部之一,治所广县城(今城西1华里处),辖5郡4国100多县。魏晋南北朝仍置青州刺史部,辖9郡47县,期间公元399年-410年作为南燕国国都,慕容德成为山东境内的唯一一个皇帝。隋置青州总管府,辖4郡36县。唐仍先后置青州总管府、都督府,辖8州49县,中唐及五代设平卢淄青节镇,辖15州。北宋初设京东路,辖26府、州、军、89县,熙宁七年设京东东路,辖1府7州36县。金设山东东路,辖2府11州53县83镇。元初设益都行省,后设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辖3路12州44县。明初设山东行中书省,辖6府15州89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移治历城。此后,明中后期及清代一直作为青州府治所。青州古城池也随着历史的变革不断变迁,汉设广县城,现瀑水涧以西。公元311年(晋永嘉五年)建广固城,经六次大攻坚战,至410年夷为平地。东晋灭南燕后,另筑东阳城(西至现海军402医院,南至南阳河,东至城关医院,北至尧王山路)。北魏孝明帝筑南阳城,城高3丈5尺,濠3丈5尺,周13里,其规模比济南高3尺长1里。
青州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东扼半岛,南控沂蒙,北望渤海,为历代军事重镇。南北朝及唐初政治官员兼顾军事,唐五代时期青州是平卢节度使治所。宋金在此设镇海军,北宋在此设京东东路安抚使,金代设山东东西路统军使,元设益都帅府、元帅府,明设山东都卫、都指挥使司,清设山东提督、分巡道、海防道,建八旗驻防城。1948年3月-1949年4月,华东局驻青州。由于青州具有显要的地位,历史上在青州分封的王侯较多。汉代封召欧为广侯传五世,封刘便为广侯传三世,元封迈努为忠靖王、益王,明封齐王、汉王、衡王。
青州因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为齐鲁境内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种佛教宗派,并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迹。尤其是许多佛教遗存的发现和修复,以及大量佛学研究论文和专著的相继问世,为青州的佛教文化营构了较高层面的内涵。
三、青州古城的古城历史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
大禹治水划九州,青州为九州之一。被公认为科学价值很高的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古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中就有青州,称青州“东北据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
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因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
《吕氏春秋》称青州为“东方之州”。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迭为名城重镇,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之久。
西汉元封五年,设青州刺史部,是全国13刺史部之一,治所广县城(今城西1华里处),辖5郡4国100多县。魏晋南北朝仍置青州刺史部,辖9郡47县,期间公元399年-410年作为南燕国国都,慕容德成为山东境内的唯一一个皇帝。
隋置青州总管府,辖4郡36县。唐仍先后置青州总管府、都督府,辖8州49县,中唐及五代设平卢淄青节镇,辖15州。
北宋初设京东路,辖26府、州、军、89县,熙宁七年设京东东路,辖1府7州36县。金设山东东路,辖2府11州53县83镇。
元初设益都行省,后设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辖3路12州44县。明初设山东行中书省,辖6府15州89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移治历城。
此后,明中后期及清代一直作为青州府治所。青州古城池也随着历史的变革不断变迁,汉设广县城,现瀑水涧以西。
公元311年(晋永嘉五年)建广固城,经六次大攻坚战,至410年夷为平地。东晋灭南燕后,另筑东阳城(西至现海军402医院,南至南阳河,东至城关医院,北至尧王山路)。
北魏孝明帝筑南阳城,城高3丈5尺,濠3丈5尺,周13里,其规模比济南高3尺长1里。 青州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
“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东扼半岛,南控沂蒙,北望渤海,为历代军事重镇。南北朝及唐初政治官员兼顾军事,唐五代时期青州是平卢节度使治所。
宋金在此设镇海军,北宋在此设京东东路安抚使,金代设山东东西路统军使,元设益都帅府、元帅府,明设山东都卫、都指挥使司,清设山东提督、分巡道、海防道,建八旗驻防城。1948年3月-1949年4月,华东局驻青州。
由于青州具有显要的地位,历史上在青州分封的王侯较多。汉代封召欧为广侯传五世,封刘便为广侯传三世,元封迈努为忠靖王、益王,明封齐王、汉王、衡王。
青州因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为齐鲁境内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种佛教宗派,并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迹。
尤其是许多佛教遗存的发现和修复,以及大量佛学研究论文和专著的相继问世,为青州的佛教文化营构了较高层面的内涵。
四、作文 我的家乡青州青州在远古时为东夷之地,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
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称“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
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 到了周代,青州为姜尚封地,是为齐国。
秦汉时期,在青州设置了广县城,汉武帝时的青州刺史部就设在广县。西晋末年,封建割据,广县城被毁,曹嶷又在青州建广固城。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鲜卑人慕容德在这里定都建立了南燕国。其叔侄称帝10余年,直到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大将刘裕灭南燕,随之夷平广固,新任青州刺史杨穆之又在南阳河北岸建东阳城。
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第三个青州城,。至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秋,又在南阳河南岸增筑难过,这就是后来的南阳城,亦即第四个青州城。
唐以降,此城一直是青州府治所在地。东汉开始佛教传入我国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青州也不例外,到处广建寺院,著名的有七级寺广福寺.兴国寺.南阳寺(唐代改名为龙兴寺)等。
唐宋时期的青州版图,是历史上占地面积最大的。永泰元年(765年)平卢淄青兵马节度使李正己(高丽人)以青州为据,先后攻占近邻15个州,其祖孙三代统治山东54年之久,史称李氏父子统治时法令齐一,赋均而轻。
宋代青州人才辈出,先由王曾,后有燕肃,还有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北宋名臣来知青州,因此青州有范公亭,三贤祠等名胜存世。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曾在青州居住了十几年,写下了许多词句佳作。
明洪武九年(1376年)青州有省治降为府治。清雍正八年(1730年)在青州城北筑旗兵驻防城为省级军事治地,仍保留着我国东方重镇的地位。
青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灿若星辰,既有职掌权要的刚直文臣,也有驰骋疆场的威猛武将;既有才思飞扬的文人墨客,也有巧夺天工的巧手巨匠。历代有6人高中状元,13人至宰相。
如王曾、刘羽、冯溥、赵秉忠、刑玠、钟羽正、房可壮、燕肃、于钦等等,展现了青州人多姿的风貌。同时,中国历史上闻名遐尔的郦道元、李白、杜甫、李邕、范仲淹、欧阳修、李清照等人士都在青州留下足迹,为青州文化增添了靓丽的风采。
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处,海拔421米,自古为鲁中名山。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
天仙玉女祠是云门山上最古老的建筑,最初是蒙古包式,元朝时改建为道士帽式,为石质无梁建筑,这种石质无梁结构建筑国内仅有三处。东西建阆风亭,向西眺望,驼山及西南大小群峰山峦起伏,尽收眼底。
山腰建有“望寿阁”,红墙青瓦,古色古香,巍伟壮观。在云门山的阳坡还有大、小石窟5个,造像272尊,也是寻幽访古的佳境。
在云门山阴,有一处海内外罕见的巨大“寿”字摩崖石刻,人称“云门献寿”,写此字的周全是明代嘉靖年间衡王府的内掌司,善作斗方之字,这是他为衡王祝寿,以“寿比南山”之意而凿的。这个“寿”字,通高7.5米,宽3.7米,单是下部的“寸”字就2.22米高,所以当地有“人无寸高”的戏语,素有“南佛北寿”之说.青州当地有“一拜寿、二拜佛、三拜清官”之言,近年来众多的中外游客都喜欢到云门山参拜大寿字。
驼山位于青州市西南5公里处,“驼岭千寻”为古青州八景之一。山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因似骆驼而得名。
驼山摩崖造像多数为北周、隋唐时期,大小佛像共有638尊。其中大的高7米,小的仅10厘米,刻功精细,造型优美。
山顶古建筑雄伟壮观,有昊天宫、玉皇殿、七宝阁等多处景观。 玲珑山位于青州城西南16公里。
山中多洞府,名观音、串心、仙宝、通天等,各具特色。最为著名的是北魏青州刺史郑道昭的《白驹谷题名》,每年都吸引国内外众多书法家登临观赏。
青州博物馆的规模是全国县级博物馆最大的一个,被称为“小大博物馆”。馆内文物十分丰富,馆内收藏的“状元卷”、宜子孙玉璧等皆为国家一级文物。
龙兴寺窖藏佛像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海内外。位于范公亭西端,占地面积39亩,其建筑采用仿古风格,古朴端庄。
偶园位于青州城区偶园街南端。原为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私人花园,俗称冯家花园。
亭阁、假山、怪石、幽洞,构成了偶园假山独特的风格,经园林建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考证,偶园假山为全国惟一幸存的清代康熙风格的假山。 范公亭公园位于范公亭西路西端,总面积200多亩。
有范公井、范公亭、澄清轩、三贤祠、李清照故居、顺河楼、四松亭、玉带桥等景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知青州时,体恤民情,以范公井之水配药,治疗流行百姓中的眼疾,一时成为传颂千古的佳话。
天山位于青州市西南48公里,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上树林茂密。有文殊寺、文昌阁等古迹和佛光崖、仰天槽、仙人洞、水帘洞等众多自然景观。
山有巨洞,洞有石隙通山顶“一窍仰穿,天光下射”,山由此而得名。 衡王府石坊坐。
历史往往有许多巧合。在张恨水住进砖塔胡同之前二十多年,鲁迅也曾在这条胡同里住过。
鲁迅自1912年5月因在教育部任职而来到北平,共住过4处地方。开始时住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后与家人迁入八道湾胡同的新宅。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于当年8月2日携妻子朱安暂时迁至砖塔胡同61号居住。
这是一个很小的院子,其中总共只有二十多平方米的3间北房是鲁迅的住处。西面是朱安的卧室;东面一间留给鲁迅的老母亲;中间的堂屋则是鲁迅的房间了。白天,这堂屋可充当会客室和大家吃饭的地方,因此摆着一张小八仙桌;晚上,鲁迅就在这里写作,靠墙的一张木板床是他睡觉的地方。与八道湾那宽敞的居住环境相比,这里的条件实在太差了!
此时鲁迅的境况,可说是“贫病交加、情绪低沉。”
那段时间,鲁迅的工作也十分忙碌。他在砖塔胡同仅居住了九个多月,便校勘了《嵇康集》,编定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并连续创作了小说名篇《祝福》及《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
其间,鲁迅还四处奔波,试图寻觅一处较好的住房。1924年5月25日,他与朱安迁居阜成门内西三条,就此离开砖塔胡同。
鲁迅的这处故居现在的门牌是84号。若由东口进入砖塔胡同,东西方向的道路基本是直的,惟在这个院子的西北角上开始向南拐弯,接着又拐向西面,从位置上说,还是很好辨认的。但是经多年变迁,小院已经完全变了模样,原先朝北的院门被堵上,成为一间屋子,在这屋子南面又朝西开了一个小门,由于门两侧搭建了一些临时房屋,如果不注意,很容易错过去。鲁迅住过的3间北房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拆除重建,东、西厢房也都已不是原先的建筑,各处房屋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过道,院子已不成其院子了。自这里西行不远,便是后来张恨水的故居。 西城区政府: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
2012年3月6日,项目拆迁办介绍,砖塔胡同84号院及附近区域,将要建回迁楼和学校。院门外,墙上写着“拆”字,门上贴着一张“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项目定向房配售办法”,上面写明: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项目定向房的配售房源位置为丰台区张仪村。其所列举的配售范围中,砖塔胡同84号院在列。该“配售办法”的落款为一家房地产公司。西城区文委表示,该院并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木门斑驳,屋檐落草,庭院宁静,位于西城区砖塔胡同西头的84号院,因鲁迅先生于此创作出《祝福》而闻名。鲁迅文学院研究员王彬先生说,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在砖塔胡同84号院,鲁迅创作了著名的《祝福》,“其他3个地方都在保护中,如果砖塔胡同84号院被拆,意味着研究鲁迅在北京活动和创作的地点就断了线”。
当晚7点5分,西城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称,经他们了解,砖塔胡同是北京最老的胡同之一,目前虽胡同两侧建筑已面目全非,但胡同肌理尚存,不可能拆除。此次准备拆迁的80、82、84、86号院部分在规划中是绿化用地。约半小时后,该微博再次发布称,砖塔胡同为实现风貌协调区规划需拆除的80、82、84、86四个门牌号,均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 即将被拆的鲁迅旧居有望得到保留。记者26日获悉,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已决定暂不拆除鲁迅旧居,并考虑依据历史照片进行原貌修复,其所在的砖塔胡同也将同时得到完整保护。
就在各界为鲁迅旧居的命运担忧之际,北京市西城区区长王少峰近日在做客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时明确表示,西城区政府已决定暂不拆除鲁迅旧居。王少峰说,鲁迅旧居在上世纪70年代已拆除并翻建,按照原有城市规划,该处原本计划建成绿地,但在听取各方建议后,“西城区政府决定暂时不拆除,并考虑按照原貌修复,查找历史档案,找到当年鲁迅居住的房子照片,将这里作为重要历史信息承载地加以保护”。
作为中心城区,西城区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建筑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全区共有184处文保单位,其中名人故居就达23处。近年来,个别名人故居曾传出拆迁等传闻。对此王少峰承诺,上述文保单位都将得到保护。对于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历史会馆、名人故居,“下一步也会在不移动文物的前提下,进行系统普查,给予保护”。 3月29日,西城区政府官方微博表示,近日媒体所言“北京西城区鲁迅故居将拆迁”为失实报道。西城区砖塔胡同西头的84号院是鲁迅“旧居所在地”,而非“故居”,现存建筑为上世纪70年代翻建的,没有文保价值,故将拆除并实现规划绿地。
西城区政府有关人员当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砖塔胡同84号是鲁迅在1923年9月至1924年5月的暂居地,现存建筑几经翻建,历史信息无存,故未被认定为文物。因原貌已经无存,鲁迅旧居不可能“修复”,只可能“原貌复建”,而“原貌复建”必须拆除现存建筑,即拆除“坐落在鲁迅故居原址上的翻建建筑”。复建目前只是一种“考虑”并不是定案,很多专家就不同意新建假古董,而是建议拆除现有房屋,实现规划绿地,以雕塑或标牌保护这个地址信息,“但不管怎么一种保护方式,现存建筑都必拆无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